
【簡介】王子安集十六卷,唐初才子王勃文集。勃爲「初唐四傑」冠冕。其集初本三十卷,宋元散佚,今傳乃明張燮輯本,收賦二卷、詩一卷、文十三卷,凡二百八十二篇。今觀是集,駢儷間挾風雷,律絕中藏雲月,雖吉光片羽,已耀千古。張溥謂:「王子安集,唐音之椎輪也。」
【撰述】王子安集非勃手定,乃明人捃摭補綴之功。勃卒後,弟勮、勔輯遺文三十卷,楊炯序稱:「分爲二十卷,具諸篇目。」然舊唐書經籍志著錄三十卷,當含詩賦序頌雜文。中唐後漸佚,宋史藝文志僅存八卷。天啟五年,張燮于福建漳州群玉樓始輯王勃集,得曹學佺所藏宋蜀本殘卷,歷時一年完成。書前自序稱:「子安文章如孤鶩齊飛,今輯遺文,使初唐之光復明。」
【體例】明張燮輯本王子安集十六卷,分體編次,校錄精審,其體例如次:卷一至卷二:賦。收十一篇,以題材為序。卷三:詩。以樂府、五言、七言分體類聚。卷四至卷六:序。卷八:表啟。卷九:書。卷十:論。卷十一至卷十二:頌贊。卷十三至卷十六:碑行狀。
【著者】王勃,字子安。生於唐貞觀二十三年,卒於唐上元二年。絳州龍門人也。自幼聰穎好學,六歲能作文,九歲讀顏師古漢書注,撰漢書注指瑕十卷。與楊炯、盧照鄰、駱賓王齊名,世稱「初唐四傑」。勃年十六進士及第,乾封元年,授官散郎、沛王府文學。因戲作檄英王雞文,震怒高宗,被逐出沛王府。又因逐殺曹達,被判死刑,改元大赦後,上元二年隨父南下赴任,至洪州撰寫傳世名文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。次年渡海,落水而卒。曾撰平臺鈔略十篇。文以滕王閣序最爲有名。
【論贊】陸時雍詩鏡總論:王勃高華,楊炯雄厚,照鄰清藻,賓王坦易。
胡應麟詩藪:子安滕王閣序,神俊無前,六代體裁,幾於一變。
王世貞藝苑卮言:子安雖短世,然其詩文已足千古。
【四庫】唐王勃撰。唐書文苑傳稱其文集三十卷。而楊炯集序則謂分爲二十卷,具諸篇目。洪邁容齋隨筆亦稱今存者二十卷,蓋猶舊本。明以來其集已佚,原目遂不可考。世所傳初唐十二家集,僅載勃詩賦二卷,闕略殊甚。故皇甫汸作楊炯集序,稱王詩賦之餘,未覩他制。此本乃明崇禎中閩人張燮搜輯文苑英華諸書,編爲一十六卷。雖非唐、宋之舊,而以視別本,則較爲完善矣。勃文爲四傑之冠,儒者頗病其浮豔。案段成式酉陽雜俎曰:「張燕公嘗讀勃夫子學堂碑頌『帝車南指,遁七曜於中階。華蓋西臨,高五雲於太甲』四句,悉不解。訪之一公。一公言:『北斗建午,七曜在南方,有是之祥,無位聖人當出。』」「華蓋」以下卒不可悉。洪邁容齋隨筆亦曰:「王勃等四子之文,皆精切有本原。其用駢儷作記序碑碣,蓋一時體格如此,而後來頗議之。杜詩云:『王、楊、盧、駱當時體,輕薄爲文哂未休。爾曹身與名俱滅,不廢江河萬古流。』正謂此耳。『身名俱滅』以責輕薄子,『江河萬古』指四子也。」韓公滕王閣記云:「江南多遊觀之美,而滕王閣獨爲第一。及得三王爲序、賦、記等,壯其文詞。」注謂王勃作遊閣序。又云中丞命爲記,竊喜載名其上,詞列三王之次,有榮耀焉。則韓之所以推勃,亦爲不淺矣。夫一行、段成式博洽冠絕古今,杜甫、韓愈詩文亦冠絕古今,而其推勃如是。枵腹白戰之徒,掇拾語錄之糟粕,乃沾沾焉而動其喙,殆所謂蚍蜉撼樹者歟。今錄勃集並錄成式及邁之所記,庶耳食者無輕詆焉。
【底本】四部叢刊景印明張紹和刻本。
民國八年,張元濟主持四部叢刊初編,以常熟瞿氏鐵琴銅劍樓藏本爲底本影印。板框高二十點五厘米,寬十四點二厘米,白口單魚尾,四周單邊。半葉九行,行十八字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