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【簡介】韓非子,韓非歿後門客輯其遺著也。凡五十五篇,厘爲二十卷,集法家學說之大成。其書熔商鞅之法、申不害之術、慎到之勢爲一爐,立「法、勢、術」鼎足之治道。是書文風峻急,如犀甲利刃:難言篇設三十八詰,說林蓄寓言百二十則。論理則剖肌析骨,若「冰炭不同器而久」喻勢不兩立;諷世則刻深見血,謂「儒以文亂法,俠以武犯禁」。太史公歎「其極慘礉少恩」,然解老篇以黃老釋法,飭令篇倡刑賞必信,實見治道精微。
【撰述】是書成編,蓋經三變:初爲韓非自著竹簡,散在秦宮。史記載其作孤憤、五蠹等篇十餘萬言;李斯督吏錄副本時,已雜入初見秦等縱橫家文。漢室劉向校中秘書,裒輯五十五篇,刪重訂訛,始厘爲二十卷,事見別錄殘簡:「凡諸子書八百六十八篇,韓非五十五篇定著」。北宋元豐間,監本據房玄齡注本重刊,誤合奸劫、弑臣爲一,遂成今本五十五篇之數。乾道黃三八郎刻本首現二十卷全帙,其和氏篇「楚人得玉璞」章末增「法術之士安能蒙二子之危」十八字,與戰國策異,蓋存先秦別本之遺。明清校讎家勘出非手筆者三:存韓末附李斯駁議,難四篇雜有漢人增評,制分用語近漢律。然五蠹「上古競于道德」之論,顯學「儒墨皆愚誣之學」之斷,精光凜凜,猶見臨洮公子孤憤本色。太史公謂「韓子引繩墨,切事情」,觀此編撰始末,豈惟文辭峻急,傳寫亦若刑名之森嚴矣。
【體例】是書凡二十卷統五十五篇,卷以篇聚,篇以類從。卷一載初見秦、存韓三篇,殿以卷二十忠孝、人主諸論,首尾皆涉存亡之術,如兵鋒相照。其中解老、喻老特立爲二卷,開法家釋道先河,尤見匠心。其篇目布列,暗藏法家樞機:先陳政論,次析時弊,終歸刑名。至若內儲說六篇,體例尤奇:先列「經」提綱三十目,後附「傳」臚列故事百二十則,開後世律例疏議之體。篇題命名法度森嚴:或直揭宗旨,或標舉詰難,或明示文體。分篇則長短錯落:奸劫弑臣累五千言若長河,功名僅四百字如匕首。昔周敦頤通書謂「韓文如斷山絕壑」,於此可窺。
【著者】韓非,又稱韓非子,戰國末期韓國新鄭人。喜好刑名法術之學,爲法家學派代表人物。史載,非口吃,不善言談,長於著書。非雖口不善辯,然下筆洶湧,鞭辟入裏,語言簡潔,又不乏生動活潑之態。使秦之時,被李斯等讒言所害,入獄,後服毒自殺。
【四庫】周韓非撰。漢書藝文志載韓子五十五篇,張守節史記正義引阮孝緒七錄載韓子二十卷,篇數、卷數皆與今本相符。惟王應麟漢藝文志考作五十六篇,殆傳寫字誤也。其注不知何人作。考元至元三年何犿本,稱舊有李瓚注,鄙陋無取,盡爲削去云云。則注者當爲李瓚。然瓚爲何代人,犿未之言。王應麟玉海已稱韓子注不知誰作,諸書亦別無李瓚注韓子之文,不知犿何所據也。犿本僅五十三篇,其序稱內佚姦劫一篇,說林下一篇,及內儲說下、六微內似煩以下數章。明萬歷十年趙用賢購得宋槧,與犿本相校,始知舊本六微篇之末尚有二十八條,不止犿所云數章說林下篇之首尚有伯樂教二人相踶馬等十六章,諸本佚脫其文,以說林上篇田伯鼎好士章逕接此篇。蟲有蝍尤章和氏篇之末自和雖獻璞而未美,未爲王之害也,以下脫三百九十六字。姦劫篇之首,自我以清廉事上,以上脫四百六十字。其脫葉適在兩篇之間,故其次篇標題與文俱佚。傳寫者各誤以下篇之半連於上篇,遂求其下篇而不得,其實未嘗全佚也。今世所傳,又有明周孔教所刊大字本,極爲清楷。其序不著年月,未知在用賢本前後。考孔教舉進士在用賢後十年,疑所見亦宋槧本。故其文均與用賢本同,無所佚闕。今卽據以繕錄,而校以用賢之本。考史記非本傳,稱非見韓削弱,數以書諫韓王,韓王不能用。悲廉直不容於邪枉之臣,觀往者得失之變,故作孤憤、五蠹、內外儲說、說林、說難十餘萬言。又云,人或傳其書至秦,秦王見其孤憤、五蠹之書。則非之著書,當在未入秦前。史記自敘所謂韓非囚秦,說難、孤憤者,乃史家駁文,不足爲據。今書冠以初見秦,次以存韓,皆入秦後事,雖似與史記自敘相符,然傳稱韓王遣非使秦,秦王悅之,未信用。李斯、姚賈害之,下吏治非。李斯使人遺之藥,使自殺。計其間未必有暇著書。且存韓一篇,終以李斯駁非之議,及斯上韓王書。其事與文,皆爲未畢。疑非所著書本各自爲篇,非歿之後,其徒收拾編次,以成一帙。故在韓在秦之作,均爲收錄,並其私記未完之稿亦收入書中。名爲非撰,實非非所手定也。以其本出於非,故仍題非名,以著於錄焉。
【論贊】漢司馬遷史記老子韓非列傳:韓子引繩墨,切事情,明是非,其極慘礉少恩。皆原于道德之意,而老子深遠矣。
宋蘇軾韓非論:韓非著書,言治天下無若刑名之賢。及觀其行事,其殘忍刻薄,寡恩少德,有不可勝言者。
明茅坤韓子評林序:韓非之書,一何奇也!其文沉鬱孤峻,如江流出峽,遇石而未伸者。其言法治,如老吏斷獄,字字見血。
清王先慎韓非子集解序:其文峻削廉悍,峭急深刻,純是法家氣象。然其剖析事理,細入毫芒,真先秦之傑作也。
章太炎國學講演錄:韓非雖非法家之創始者,而實爲法家之集大成者。韓非子一書,於政治哲理,實多創獲。
陳啟天韓非子校釋:韓非思想體系之嚴密,邏輯之精審,在先秦諸子中無出其右者。其法治學說雖爲專制而設,然其中司法獨立、法律平等諸觀念,實開世界法治思想之先河。
【序跋】書前有黃三八郎序。
【底本】四部叢刊景印黃堯圃校宋本。
框高十八點三厘米,寬十二點六厘米。左右雙邊,白口,單魚尾,下記刻工。半葉十一行,行二十字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