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【簡介】水經注,北魏酈道元撰。是書以桑欽水經爲綱,廣征博引,注文二十倍于原經,凡四十卷,述河水、江水等千二百五十二道川瀆。以水道爲綱,支流爲目,旁征史傳地志,時參親身見聞。清人全祖望稱「其考據之精,敍事之雅,六朝罕有儔匹」。
【撰述】酈道元撰水經注,歷經寒暑廿載。其過程約分三階:首爲廣征群籍,博采山海經、漢書地理志以降文獻四百餘種,兼收碑碣譜牒;次爲參驗目擊,道元曆仕北疆,親溯桑幹、濮沱諸水,驗諸目擊;終爲厘定體例,以水系爲綱,附載城邑古跡、風俗謠諺。其述大江,既引荊州記「江津戍險」,複證親聞「帆楯如林」;記黃河砥柱,兼采禹貢故訓與舟子口傳。尤重水道變遷,若濟水枯涸、巨野湮塞,皆詳考其年。遇諸說牴牾,則注「一云」「或謂」以存疑。書成未幾,道元罹難,稿本散佚。至唐李吉甫作元和郡縣誌,多所徵引。宋人得殘本四十卷,已非全帙,歐陽修猶稱「酈注精博,可爲龜鏡」。明清學者趙一清、全祖望等校勘補闕,終使是書複顯於世。楊守敬歎曰:「若無酈注,吾輩何以識漢魏山河之舊貌?」
【體例】水經注四十卷,其體例以水經爲綱,自立注文爲目,創「因水證地」之法。全書分河水、江水、濟水、淮水等四大主幹,統攝一千二百五十二條支流,脈絡粲然。注文之例有三:首述水道源流,如「河水又南經赤岸東」;次考沿革建置,若「鄴城故鄭地,魏文侯始都焉」;終錄風土遺聞,如「漁歌曰:巴東三峽巫峽長」。徵引典籍凡四百三十七種,碑碣三百零二通,更兼親身見聞。其編排之妙,在以水系爲經,郡縣爲緯。每卷先主後支,如卷二河水兼述湟水、洮水;跨卷之水則注「事見某卷」,若江水自卷三十三至卷三十五。清楊守敬贊其「綱目分明,渾然一體」。是書尤重時空交織,既載漢代城邑,複錄北魏新制,且詳兵家要地、津梁舊跡。四庫提要稱「其例精嚴,其文博贍」,實開歷史地理學之先河,後世輿地紀勝、讀史方輿紀要皆宗其法。
【著者】酈道元,字善長,范陽涿縣人。北魏孝文帝時,襲父爵永甯侯。曆仕御史中尉、輔國將軍、東荊州刺史等職,以嚴猛稱,吏民畏之。道元少好地理,常歎水經簡略,遂廣搜典籍,親歷山川,撰水經注四十卷。孝昌三年,爲關右大使,赴任途中遭蕭寶夤部將圍于陰盤驛。亭孤泉竭,力戰不降,與弟及二子俱被害。臨死猶叱賊曰:「吾持節之臣,寧死不負國!」道元雖以政績顯,然不朽者在水經注。是書存漢魏地理遺蹤,開後世研究門徑,楊守敬贊爲「宇宙未有之奇書」。觀其注文中,時見憂民之思,若濁漳水注斥豪強壅堰,渭水注憐漕夫苦役,非徒考據之書,實寓經世之志。
【論贊】唐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序:酈道元注水經,詳其支流,而不知所極,可謂博矣。
宋蘇軾寄周安孺茶詩:嗟我樂何深,水經亦屢讀。
明張岱陶庵夢憶:古人記山水,太上有酈道元,其次柳子厚,近時則袁中郎。
清劉獻廷廣陽雜記:酈道元博極羣書,識周天壤。其注水經也,於四瀆百川之原委支派,出入分合,莫不定其方向,紀其道裏。數千年之往跡故瀆,如觀掌紋而數家寶。北方諸水,毫髮不失,而江、漢、淮、沔之間,便多紕繆。酈北人,南方諸水,非其目擊也。
王國維水經注校序:酈道元水經注,其書博極羣籍,網羅古今,凡郡縣之沿革,山川之形勢,以及古跡、人物、風俗、物產,靡不備載,誠地理之巨觀,學問之淵藪也。
胡適水經注版本考:水經注是一部奇書,酈道元是一位奇人。他用文學的手筆寫科學的內容,用歷史的態度記地理的事實,這種寫法在全世界的地理書中都是罕見的。
【四庫】後魏酈道元撰。道元字善長,范陽人。官至御史中尉,事迹具魏書酷吏傳。自晉以來,注水經者凡二家:郭璞注三卷,杜佑作通典時猶見之。今惟道元所注存。崇文總目稱其中巳佚五卷,故元和郡縣誌、太平寰宇記所引滹沱水、洛水、涇水,皆不見於今書。然今書仍作四十卷,蓋宋人重刊,分析以足原數也。是書自明以來,絕無善本。惟朱謀㙔所校盛行於世,而舛謬亦復相仍。今以永樂大典所引,各案水名,逐條參校。非惟字句之訛,層出疊見;其中脫簡錯簡,有自數十字至四百餘字者。其道元自序一篇,諸本皆佚,亦惟永樂大典僅存。蓋當時所據,猶屬宋槧善本也。謹排比原文,與近代本鉤稽校勘,凡補其闕漏者二千一百二十八字,刪其妄增者一千四百四十八字,正其臆改者三千七百一十五字。神明煥然,頓還舊觀,三四百年之疑寶,一旦曠若發蒙。是皆我皇上稽古右文,經籍道盛;嫏嬛宛委之秘,響然並臻。遂使前代遺編,幸逢昌運,發其光於蠹簡之中。若有神物撝呵,以待聖朝而出者,是亦曠世之一遇矣。至於經文、注語,諸本率多混淆。今考驗舊文,得其端緒。凡水道所經之地,經則云過,注則云逕。經則統舉都會,注則兼及繁碎地名。凡一水之名,經則首句標明,後不重舉;注則文多旁涉,必重舉其名以更端。凡書內郡縣,經則但舉當時之名,注則兼考故城之跡。皆尋其義例,一一釐定,各以案語附於下方。至塞外羣流,江南諸派,道元足跡皆所未經。紀載傳聞間或失實,流傳旣久,引用相仍,則姑仍舊文不復改易焉。又水經作者,唐書題曰桑欽,然班固嘗引欽說,與此經文異。道元注亦引欽所作地理志,不曰水經。觀其涪水條中稱廣漢已爲廣魏,則決非漢時。鐘水條中稱晉寧仍曰魏寧,則未及晉代。推尋文句,大抵三國時人。今旣得道元原序,知並無桑欽之文。則據以削去舊題,亦庶幾闕疑之義云爾。
【端題】卷端題「水經注卷第一」,次行署「北魏酈道元注」。
【底本】四部叢刊景印武英殿聚珍本。底本四周雙邊,白口,單黑色魚尾。半葉九行,行二十一字。板框高二十點五厘米,寬十四厘米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