题要

【簡介】世說新語南朝宋臨川王劉義慶採擷魏晉清談之英華所纂。凡三卷,分德行、言語等三十六門,錄名士軼聞。其文清玄簡遠,其旨妙達神韻。南朝梁劉峻爲之注,尤稱雙絕。其注博引經史子集四百餘種,凡人物世系必稽譜牒,地理沿革必核方志,抉發微義。昔人謂「注重於書」,非虛譽也。

【撰述】是書原稱世說人改稱世說新書五代後易今名。成書于南朝宋文帝元嘉年間,原爲八卷,後劉峻武帝天監年間作注,遂成十卷,又經晏元獻刪並整理,以爲三卷,即今日所見之觀分三十六門,一千一百三三則,每則文字長短不一,亦有三言兩語數行者。記末迄東晉士大夫遺聞軼事,語言精練質樸,意味雋永,對後世筆記文學頗多影響。諸多故事爲後世小說、戲劇創作素材,或被詩文引成語典故。唐語林續世說何氏語林今世說明語林等皆仿其所作,稱「世說體」。晉書多采是書,引用三百一十二條。之作注,所引史書、地志、家傳、譜諜,凡四百餘種,不少佚書,賴其注以傳世。王世懋嗜讀世說新語,常能發前人未發之覆,世懋最早提出「世說學」。喬懋敬對於世懋批註本「亟相賞譽」,乃主持刊刻于豫章

【體例】是書體例精微,首開志人小說門類之綱。三卷凡三十六門,每門下綴軼聞若干則。各則長短錯落,長者如支道林養鶴百餘言,短者若「阮籍青白眼」僅十七字,盡得史家筆削之妙。上卷:德行第一,言語第二,政事第三,文學第四;中卷:方正第五,雅量第六,識鑒第七,賞譽第八,品藻第九,規箴第十,捷悟第十一,夙惠第十二,豪爽第十三;下卷:容止第十四,自新第十五,企羨第十六,傷逝第十七,棲逸第十八,賢媛第十九,術解第二十,巧藝第二十一,寵禮第二十二,任誕第二十三,簡傲第二十四,排調第二十五,輕詆第二十六,假譎第二十七,黜免第二十八,儉嗇第二十九,汰侈第三十,忿狷第三十一,讒險第三十二,尤悔第三十三,紕漏第三十四,惑溺第三十五,仇隙第三十六。

【著者】劉義慶彭城郡彭城縣人,劉宋宗室,武帝劉裕侄,本長沙王劉道鄰次子,其叔父臨川王劉道規無子,即以義慶爲嗣,襲封南郡公永初元年封臨川王,征爲侍中。文帝元嘉時,曆仕秘書監、丹陽尹、尚書左僕射、中書令、荊州刺史等。義慶英年早逝,時年僅四十一歲,獲追贈侍中、司空,諡康王義慶爲人恬淡寡欲,愛好文史,文人雅士多集其門下,彙集門客,著有徐州先賢傳,編有幽明錄宣驗記等,但皆多散佚,存世說新語一書,大傳於世,文筆簡潔,爲世人所推崇。

【論贊】劉知幾史通雜述街談巷議,時有可觀,小說卮言,猶賢於己。故好事君子,無所棄諸,若劉義慶世說,此之謂逸事者也。

高似孫緯略劉孝標注此書,引援詳確,有不言之妙。如引諸史及子、傳、地理之書皆不必言,只如晉氏一朝史及諸公列傳、譜錄、文章,凡一百六十六家,皆出於正史之外。記載特詳,聞見未接,實爲注書之法。

袁褧嘉趣堂刻本跋嘗考載記所述人話言,簡約玄澹,爾雅有韻。世言江左善清談,今閱新語,信乎其言之也!臨川撰爲此書,采掇綜敘,明暢不繁;孝標所注,能收錄諸家小史,分釋其義。詁訓之勤,有倍蓰於本書者。

魯迅中國小說史略世說新語今本凡三十八篇,自德行仇隙,以類相從,事起後漢,止於東晉,記言則玄遠冷雋,記行則高簡瑰奇,下至繆惑,亦資一笑。孝標作注,又徵引浩博。或駁或申,映帶本文,增其雋永。

【四庫】臨川王劉義慶撰,劉孝標注。義慶事迹具宋書孝標,以字行,事迹具梁書黃伯思東觀餘論世說之名肇於劉向,其書已亡,故義慶所集名世說新書段成式酉陽雜俎王敦澡豆事,尚作世說新書可證,不知何人改爲新語,蓋近世所傳。然相沿已久,不能復正矣。所記分三十八門,上起後漢,下迄東晉,皆軼事𤨏語,足爲談助。藝文志劉義慶世說八卷,劉孝標十卷,崇文總目惟載十卷。晁公武謂當是孝標義慶元本八卷,通成十卷。又謂家有詳略二本,迥不相同。今其本皆不傳。惟陳振孫書錄解題作三卷,與今本合。其每卷析爲上下,則世傳陸遊所刊本已然,蓋卽舊本。至振孫汪藻所云敘錄二卷,首爲考異,繼列人物世譜,姓字異同,末記所引書目者,則佚之久矣。自以來,世俗所行凡二本,一爲王世貞所刊,注文多所刪節,殊乖其舊;一爲袁褧所刊,蓋卽從本翻雕者,雖板巳刓敝,然猶屬完書。義慶所述,劉知幾史通深以爲譏,然義慶本小說家言,而知幾繩之以史法,擬不於倫,未爲通論。孝標所注特爲典贍,高似孫緯略亟推之,其糾正義慶之紕繆,尤爲精核。所引諸書,今已佚其十之九,惟賴是注以傳,故與裴松之三國志注酈道元水經注李善文選注同爲考證家所引據焉。

【序跋】書前有袁褧序。

【底本】四部叢刊景印袁氏嘉趣堂刻本。

民國八年,張元濟主持四部叢刊初編,以嘉趣堂本爲底本影印。板框高十九點八厘米,寬十三點二厘米,白口單魚尾,四周雙邊。半葉十行,行二十字。小字雙行同。

其他版本
南宋绍兴八年刻本
明万历七年管大勋刻本
四库全书荟要本(乾隆写)
明万历二十五年赵氏野鹿园刻本
四库全书本(乾隆写)
清道光八年周心如纷欣阁刻本
惜阴轩丛书本(道光刻、光绪刻
明嘉靖十四年袁褧嘉趣堂刻万历四年王氏湘云堂印本
明万历三十七年周氏博古堂刻本
清康熙十五年永德堂刻本
明末刻本
清李锡龄孟钖刻本
明嘉靖十四年袁褧嘉趣堂刻本
明浚蒙初刻本
明嘉靖四十五年太仓曹氏刻本
明万历三十二年邓原岳刻本
重排新式标点〈世说新语〉
底本:四部丛刊景印明袁氏嘉趣堂刻本
电子文件(PDF)
267筒子页9M
0次
猜你喜欢
墨子
颜氏家训
菜根谭
鬼谷子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