题要

【簡介】蔡中郎文集蔡邕遺著。原本早佚,今本乃人輯佚重編,凡十卷,附外傳一卷,存詩賦碑銘章奏等百二十餘篇。其文風沉博絕麗,碑銘承兩京樸茂之氣,辭賦開建安駢儷先聲,足見一代宗匠風骨。

【撰述】集撰輯源流頗艱。原集十二卷亡于董卓之亂,隋唐志著錄僅存十卷。今本乃陳應行許詢等據後漢書文選藝文類聚諸書輯佚重編,凡十卷,附外傳一卷,實爲裒合之功。其輯佚之法尤見匠心:如琴操篇合綴初學記太平御覽所引殘章,獨斷考據輯自類書散見條目。然真偽相雜,翠鳥詩顯系人擬作,太尉陳球碑亦有闕文。張溥百三家集本稍補遺缺,陸心源皕宋樓藏書志複校讎異同。要之,是集不僅見伯喈文章之美,更可考末制度風俗,其郭泰碑見清議風標,述行賦河洛地理,實爲研究東漢文史之瑰寶。

【體例】是集體例乃人重輯之本,按文體類別編次,凡十卷。卷一爲奏疏章表,收戍邊上章薦董卓表等廟堂之文;卷二碑銘,存郭有道碑陳太丘碑等清議典範;卷三卷四辭賦,載述行賦協和婚賦等抒情之作;卷五至十依次爲論贊、書記、雜文,囊括獨斷琴操等學術劄記。外傳一卷別具一格,輯錄後漢書世說新語等所載之軼事,如焦尾琴典故、熹平石經刊立始末,可補正史之闕。各卷內部略依時序排列,如奏疏按靈帝少帝朝次第編年。其編輯體例有三善:一曰注明出處,若琴操篇下注輯自初學記;二曰存異文,如郭有道碑校勘不同傳本;三曰附錄考證,於疑似之作如翠鳥詩標注存疑。唯因輯佚之故,部分篇章僅存殘句,如霖雨賦唯見類書引錄。

【著者】蔡邕,字伯喈陳留圉人也。少博學,師事太傅胡廣,通經術、天文、音律,工篆隸,善鼓琴。建寜中拜郎中,校書東觀,與盧植等撰後漢記熹平四年,奏求正定六經文字,靈帝許之。乃自書丹於碑,使工鐫刻,立太學門外,後儒晚學咸取正焉,是爲熹平石經」。時妖異數見,上封事斥程璜等閹宦,爲所構陷,徙朔方。遇赦後,畏禍亡命江海十二年。董卓擅政,強辟之,三日曆三台,至左中郎將。及誅,王允坐,言之而歎,怒其懷私遇,收付廷尉。乞黥首刖足,續成史,士大夫多救之,不能得,遂死獄中,年六十一。所著詩賦碑誄連珠等百四篇,多散佚。後人輯爲蔡中郎集後漢書論曰:「實慕靜,而嬰世紛,惜乎!」觀其創飛白書體,定樂律准器,雖命途蹇舛,終不失爲末文宗。

【論贊】南朝宋後漢書蔡邕傳論實慕靜,心精辭綺。斥言金商,南徂北徙。籍梁懷董,名澆身毀。

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銘箴蔡邕銘思,獨冠古今。橋公之鉞,吐納典謨;朱穆之鼎,全成碑文,溺所長也。誄碑後漢以來,碑碣雲起,才鋒所斷,莫高蔡邕。觀楊賜之碑,骨鯁訓典;陳郭二文,詞無擇言;周乎衆碑,莫非清允。其敍事也該而要,其綴采也雅而澤。清詞轉而不窮,巧義出而卓立。察其爲才,自然而至。

李賢後漢書注文集今悉散亡,而此篇獨存,蓋辭義高古,爲世所重故也。

蘇軾東坡題跋蔡邕書,骨氣洞達,爽爽如有神力。今觀此碑,信然。

張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題辭伯喈集文,爛焉逸翰,墨妙筆精,雅俗共賞。中郎文章,深純典茂,卓然漢音。吳郡徐氏刻本,最完善。

【四庫】蔡邕撰。隋志後漢左中郎將蔡邕集十二卷。注曰有二十卷,錄一卷。則其集至已非完本。舊唐志乃仍作二十卷,當由官書佚脫,而民間傳本未亡,故復出也。宋志著錄僅十卷,則又經散亡,非其舊本矣。此本爲雍正陳留所刊。文與詩共得九十四首。證以張溥百三家集刻本,多寡增損,互有出入。卷首歐靜序論姜伯淮劉鎮南碑斷非作。以年月考之,其說良是。本刪去碑,不爲無見。然以伯淮前輩,宜有文,遂改建安二年爲熹平二年,則近於武斷矣。本又載薦董卓表,而陳留本無之。其事書不載,或疑爲後人贗作。然劉克莊後村詩話已排詆此表,與揚雄劇秦美新同稱。則本實有此文,不自本始載。後漢諸史,自二家以外,尚有謝承薛瑩張璠華嶠謝沈袁崧司馬彪諸家,今皆散佚,亦難以史所未載,斷其事之必無。或新本刊於陳留,以桑梓之情,欲爲隱諱,故削之以滅其跡歟?

【端題】卷端題蔡中郎文集卷第一,次行署漢左中郎將陳留蔡邕伯喈撰

【底本】四部叢刊景印的蘭雪堂銅活字本。底本板框高約十九點五厘米,寬約十三點五米,四周雙邊,白口,單黑色魚尾。版心上方鐫蔡中郎集,中間鐫卷次和頁碼,下方偶見刻工姓名。每半葉十三行,行十四字,注文小字雙行,行二十一字。行格疏朗,字大如錢,閱讀舒適。

牌记

4020100069-2-00001.jpg

其他版本
明万历三十九年马维骥刻本
明万历三年徐子器刻本
明正德十年华坚兰雪堂铜活字印本
明万历间刻本
明刻本
清顺治间刘嗣美刻本
清影抄明兰雪堂铜活字印本(佚名录清黄丕烈、清顾广圻校)
重排新式标点〈蔡中郎文集(蔡中郎集)〉
底本:四部丛刊景印兰雪堂铜活字印本
电子文件(PDF)
127筒子页7M
0次
猜你喜欢
笺注陶渊明集
分类补注李太白诗(李翰林集)
王子安集
须溪先生校本唐王右丞集(蓝田王摩诘诗、王摩诘诗集)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