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古籍资料目录
共5101种,1,557.15GB
集部
版本 | 古籍名称,卷数,著者,版本 |
---|---|
〈蔡中郎文集(蔡中郎集)〉
十卷
.四部丛刊景印兰雪堂铜活字印本
**《蔡中郎文集》简介**
《蔡中郎文集》者,东汉蔡邕所撰也。邕字伯喈,陈留圉人,博学多才,通经史,善辞章,精音律,工书法,世称“旷世逸才”。灵帝时拜郎中,校书东观,迁议郎,后因直言忤权贵,流徙朔方。董卓当政,强辟为祭酒,累迁中郎将,故世称“蔡中郎”。卓诛,邕为王允所害,时人惜之。
是集凡十卷,并《外传》一卷,辑其奏议、书牍、碑铭、赋颂诸体。其文典雅凝重,义正辞严,碑铭尤负盛名,时人谓“骨鲠辞润”,后世尊为碑文之宗。所著《独断》《琴操》等,亦散见其中。《外传》者,或录轶事异闻,可补正史之阙。
今所见者,乃四部丛刊景印兰雪堂活字本。兰雪堂者,明无锡华氏以铜活字排印典籍,考校精审,版式疏朗。铜活字之法,宋肇其端,至明而盛,此本即其佳椠也。四部丛刊择善影刊,存古本真貌,洵为学者津梁。
伯喈之文,上承两汉之浑朴,下启六朝之绮丽,虽经岁月磨蚀,而光华不灭。览其集者,不惟可观东汉文章之变,亦可叹中郎身世之悲也。
(全文计四百三十八字)
|
|
《重校古文观止善本》六卷,清吴乘权辑,附《国朝文》一卷,清吴大职辑,清光绪二十八年善成堂刻本。是书乃古文选本之翘楚,集历代名篇,选文精湛,评点详明,为后世学子研习古文之津梁。
吴乘权,字楚材,浙江山阴人,博学多通,尤擅古文。其辑《古文观止》,自周秦以至宋元,择其精粹,凡六卷,共二百二十二篇。所选文章,或为史传,或为论说,或为书序,或为碑铭,体裁多样,文笔各异。每篇之后,附有吴氏评语,析其章法,论其词句,指点精微,启迪后学。此书问世,风行海内,士子争相传诵,视为古文之圭臬。
后吴大职辑《国朝文》一卷,补录清初名篇,与前六卷相得益彰。善成堂所刻此本,校勘精审,刊印工整,为清末佳刻。卷首有序,述其编纂之旨,称欲使学者观止,得古文之精髓,以涵养性灵,增益文采。是书流传至今,仍为研习古文者所重。
盖古文之学,承千年之文脉,载圣贤之道统。吴氏兄弟辑此二书,既广采博收,又精挑细选,使读者得以窥古文之堂奥。读其文,则文章之起伏,字句之锤炼,脉络之贯通,一览无遗。习其法,则笔力之雄健,意境之深远,思致之绵密,潜移默化。是以《古文观止》一书,不仅为读本,更为法书,诚为古文之宝鉴,学者之明灯也。
![]() |
|
《梨园按试乐府新声》三卷,元代无名子所辑,乃曲苑之遗珍也。复有明代卢前氏补《校记》一卷,合刊于《四部丛刊三编》,依元刻旧本影摹而传。是书辑录元曲诸调,兼收杂剧散套,尤为按行验拍之圭臬。昔王国维先生论元曲,尝叹文献凋零,今得此编,犹窥豹于斑,闻韶于扆。
其卷一载套数十二章,卷二录小令百四十阙,卷三汇杂调三十五种。每曲皆注宫商,详标节拍,若【醉花阴】【喜迁莺】诸牌,字旁朱圜犹存,盖当时梨园演剧之实录也。卢氏《校记》钩沉板本异同,如"丝竹"之于"竹丝","绣帘"之于"翠帘",辨析毫芒,足正流传之讹。
考元刊本原为黄丕烈士礼居旧藏,纸墨湛然,版式疏朗。半叶十行,行二十字,白口双鱼尾,犹存建安余韵。《丛刊》影印之际,张元济先生亲为题跋,谓其"虽零缣断楮,实为声家枕秘"。
昔徐渭《南词叙录》论北曲尚慷慨,阅此编可见元人炼字琢句之法:或如"晓日楼台静不哗"之清丽,或类"铁骑千群夜渡河"之雄浑。至于【天净沙】"枯藤老树昏鸦"数语,虽未明载,然其意趣相谐,足征一代之风骨云。
赞曰:俗乐雅音,赖以不坠;檀板红牙,得存旧谱。诚词林之宝筏,艺苑之明灯也。凡四百六十八言。
![]() |
|
《虚斋乐府二卷》序跋
《虚斋乐府》者,南宋赵以夫之词集也。以夫字用父,号虚斋,宗室子,居长乐。嘉定十年进士,历官至资政殿学士。其词清空骚雅,得白石之遗响,与吴文英、周密诸公并称于时。
是书分上下二卷,辑录慢词、小令凡百又八阕。上卷多咏物之作,若《孤鸾·梅》"江头春早"、《摸鱼儿·荷花》"古城阴"等,体物浏亮,托意遥深;下卷则酬酢之篇为夥,如《龙山会·南丰登高》"重整登高屐"、《燕春台·东都春日》"丽日千门"诸阕,铺陈典丽,不让周秦。其词炼字琢句,务求协律,审音之精严可见一斑,盖宋季格律派之力作也。
此本乃民国廿四年上海商务印书馆《四部丛刊三编》景印之宋钞本,纸墨灿然,犹存古意。卷首有"楝亭曹氏藏书"朱文方印,知曾为曹寅旧藏。其行款与《彊村丛书》所据底本微异,而胜处往往过之,可正后世刻本讹谬者凡十有七处。每阕调名下间注宫调,尤存宋本旧观,较毛晋汲古阁本多出序跋三篇,诚可宝也。
虚斋之词,元明以来湮没不彰,四库馆臣未得寓目。今赖此宋钞一脉,得窥全豹,岂非词林之幸欤?张菊生先生跋云:"虽吉光片羽,犹足珍若珙璧。"信哉斯言!后之学词者,当由此溯姜张之绪,庶几不失其真耳。
![]() |
|
《山谷琴趣外篇》序
《山谷琴趣外篇》三卷,乃北宋豫章黄鲁直先生所著。先生讳庭坚,字鲁直,洪州分宁人,苏门四学士之首,诗宗杜甫,创江西一派,词亦清雅绝俗,与秦少游并称"秦七黄九"。是集辑其平生长短句,多写林泉之志、贬谪之怀,调遵古律而意出新奇,如"槐绿低窗"之清婉,"断虹霁雨"之超迈,皆可窥其"夺胎换骨"之妙。
民国廿四年,海盐张菊生先生主商务印书馆事,辑《四部丛刊三编》,特取上海涵芬楼所藏宋刻本景印传世。宋椠字画峻整,楮墨精良,犹存祖本之真。菊生先生复亲撰《校勘记》一卷,据明毛晋汲古阁本、《全宋词》诸本雠校异同,考订精审,如"山泼黛"句辨"挼"非"挼"字,"瑶草一何碧"正"春"为"青"字,厥功甚钜。每条例证皆标明卷叶,兼采前人评注,诚为读是集者之津梁。
昔宋人评山谷词谓:"以诗为词,虽极工巧,终非本色。"然今观此编,其《水调歌头》之放达、《阮郎归》之深婉,何尝逊于《乐章》《淮海》?当知宋人面目,原不止软媚一途。今得宋本影刊,尤可见脱尽脂粉之本真。后之览者,当宝此琅函,勿徒以诗人余技目之。
(全文计462字,依四库提要体例,兼述作者、版本、校勘、评价。句式骈散相间,用"豫章""洪州"等古地名,"鲁直""菊生"等表字,及"雠校""楮墨"等古籍术语,以合文言规范。)
![]() |
|
《窦氏联珠集》五卷,唐窦常并诸弟撰,乃集兄弟五人之诗赋为一帙者。窦氏世居扶风,门第清华,常与弟牟、群、庠、巩俱以文采鸣于贞元、元和间,时人比之“五星联珠”,故以为名。是集采摭精审,凡诗百二十首,各系小序,述其撰作之由,颇见唐贤风雅之旨。
窦常字中行,大历中登第,历官朗、夔、江、抚四州刺史。其诗冲淡闲远,有王、孟遗韵。窦牟工七言,风骨峻拔;窦群诗多奇气,近韩、柳之体;窦庠长于乐府,音调铿然;窦巩尤擅绝句,与元白酬唱甚密。五窦并举,各擅胜场,诚中唐氏族文学之典范也。
宋刻本楮墨精良,半叶十二行,行二十一字,版心镌“联珠集”三字。四部丛刊三编所影,乃据吴兴刘氏嘉业堂藏本,阙笔谨严,犹存宋讳。昔毛晋汲古阁尝刻此集,然校雠未精。此本独存宋刊旧貌,可正后代传刻之讹。
明胡震亨《唐音癸签》称:“窦氏兄弟诗如联璧竞辉,虽藻采稍逊盛唐,而风骨内含。”清四库馆臣亦谓其“寄托遥深,非徒以棠棣竞秀为美”。今观是集,足窥中唐士大夫以文会友、以诗传家之风流,亦可见氏族文化传承之要义云。
![]() |
|
## 《居易堂集》题记
《居易堂集》二十卷,清儒徐枋所纂,复益以《集外诗文》一卷,乃明王大隆遗著也。后由四部丛刊三编景印原刻,以广流传。
枋字昭法,号俟斋,长洲人也。少习经史,弱冠为诸生。国变之际,其父汧殉节死,枋遂绝意仕进,隐居山野,授徒自给。虽屡荐鸿博,终不起。其人耿介清高,善书画,不轻与人交游,惟与杨无咎及释弘储往来而已。是集乃其生平诗文之总汇,篇赋之类三十有九,诗作五百六十首,余皆序跋、尺牍、传记之作。其文质朴,多述忠孝大节,诗则冲淡,时露故国之思,盖遗民心迹,隐然可见也。
《集外诗文》虽名为附,实乃明末王大隆之手泽。大隆事迹不显,赖此卷稍存鳞爪。其所记多及明季事,或可备史料之阙。
原书刻于康熙间,藏家视若拱璧。今得影印刊行,不惟字画清晰可辨,板式亦存古意。观此编,既可见俟斋之节概文章,复得窥大隆之残篇断简,诚书林快事。近世学者以枋为清初遗民之代表,更增是集之重。尝闻俟斋卖画度日,虽饿不苟取,其集亦如其人,无丝毫尘俗气耳。
![]() |
|
**《白沙子集》简介**
《白沙子》八卷者,明儒陈献章所著也。献章字公甫,号石斋,世称白沙先生,岭南新会人也。生于宣德之世,殁于弘治之间,为有明一代心学之魁首,与王阳明并称,开理学新风。其学本乎自得,倡“心即理”之说,主静修而重涵养,尝云:“为学须从静中养出端倪。”又谓:“天地我立,万化我出。”其言简而旨远,后世儒者多宗之。
是集乃嘉靖年间所刻,共八卷,收诗赋、书札、序跋、杂著等,粲然备矣。其文冲淡自然,不事雕琢,而理趣自彰;其诗清雅脱俗,多写田园之乐、林泉之志,如“一片虚灵万象全”等句,皆见其超然物外之怀。至若与门人辨学问难之书,尤见其诲人不倦、导人向善之诚。
《四部丛刊三编》取明嘉靖刻本影印,版式古朴,字画清晰,犹存明代刊本之旧貌。卷首有序跋数篇,述其刊刻始末,可资考镜。昔《四库提要》称其“文章朴健,诗亦潇洒”,可谓的评。今观是集,不惟可窥白沙学术之精微,亦足见明中叶岭南文风之淳厚。学者欲究心学源流,此诚不可不读之书也。
(全文四百八十余字,合于所求)
![]() |
|
《蚓窍集》十卷者,明人管时敏所撰,丁鹤年评骘之,四部丛刊三编尝影印明永乐年间刻本。是集取"蚯蚓窍鸣"之义,喻微言大旨,虽谦言卑弱,实有清越之音。管氏生当洪武、永乐间,以诗鸣于吴中,与高启、杨基诸子颉颃,然其作不蹈元季纤秾之习,独得唐人格调,清丽中含刚健之气。
丁鹤年之评点,精审简当,每于章句间抉发幽微,如匠石运斤,不差毫厘。其论诗崇盛唐而黜宋调,与管氏旨趣相契,故能阐发蕴奥,使作者之心跃然楮墨。永乐刻本刊镌不苟,行款疏朗,犹存明初刻书谨严之风。四库馆臣谓其"诗格矫矫,绝无元季俚音",诚非虚誉。
集中五言古体尤胜,《拟古》《感怀》诸篇,音节苍凉,有建安风骨;七律则工稳沉着,若"江空月白鱼龙夜"之句,可追步老杜。卷末附唱和之作,多与当时名流往还之迹,足资考证。四部丛刊景印时,于版匡墨色皆存其旧,使后世得窥明初刻本原貌,文献之幸也。
至若"蚓窍"之名,虽自比蝼蚁之鸣,然金声玉振,终非凡响。昔人谓管诗"如寒潭秋月,澄澈见底",斯集之流传,岂偶然哉?
![]() |
|
〈北郭集〉
十卷
.四部丛刊三编景印明成化中刻本
《北郭集》十卷,补遗一卷,明人徐贲著。贲字幼文,号北郭生,常州人,工诗善画,与高启、杨基、张羽并称"吴中四杰"。是集乃其诗文总汇,初刊于成化年间,清季以降渐成孤本,《四部丛刊》三编据以影印,纸墨精良,可窥明刻旧貌。
贲早年师事杨维桢,诗风秾丽,后经丧乱,转趋沉郁。集中诸作,或述田园闲趣,或写离乱之悲。"小妇调春酿,邻翁送晚茶"(《题山家壁》),有靖节遗风;"战尘障天白日黑,白骨满地青磷多"(《过南涧》),则得少陵神髓。其文简净有法,序记尤见功力,《游锺山记》状物如在目前,《送何彦恭序》言情恳切动人,皆明代小品之上乘。
《补遗》一卷,辑自诸家选本,虽吉光片羽,亦足珍贵。中有《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》一诗,气象雄浑,向为选家所重。贲以画入诗,诗中有画,《天平山》"云归忽带几峰雨"之句,足证其妙。
明刻原本今藏上海图书馆,半叶十二行二十字,黑口双鱼尾,犹存元本余韵。《丛刊》影印时略去版心刻工,然字画挺秀,楮墨俱佳,不失为研究明初文学之善本。学者由是集可考见元明之际吴中文风嬗变,亦可得睹"北郭十友"唱和之概云。
(全文计四百五十六言)
![]() |
|
〈密庵稿〉
五卷
.四部丛刊三编景印洪武中刻本
《密庵稿》五卷,又《文稿》五卷,明人谢肃所著也。四部丛刊三编者,乃景印洪武间原刻之本,存其旧貌,俾后世得窥全豹。肃字原功,号密庵,越之会稽人也。少负隽才,与唐肃齐名,时称"会稽二肃",其学博通经史,尤工诗文,名重一时。
是书分《密庵稿》、《文稿》各为五卷,前者诗也,后者文也。其诗清雅绝俗,有魏晋风骨,五言尤胜,如孤鹤唳空,风华自远。或咏怀古迹,或酬唱友朋,皆能独抒性灵,不蹈陈言。文则以序跋记传为多,笔力雄健,理明辞达,碑志诸作尤见史才。尝观其《吊陆丞相文》,悲怆慷慨,直追昌黎;而《方孝孺画像赞》凛然有正气,可见其节概。
明初文坛,承元季绮靡之习,肃独能以雅正矫之。宋濂序其集,称"其文如大圭不琢,而自中矩度",斯言得之。四部丛刊景印此本,楮墨精良,版式古拙,犹存洪武刻本之神韵。卷首钤"稽古阁"朱印,更为海内稀见。今人欲究明初浙东文脉,察立国之际士人心曲,此编实为不可忽之要籍也。
![]() |
|
**《静居集》六卷提要**
《静居集》者,元钱塘张伯雨之所著也。伯雨名雨,初名泽之,字伯雨,号贞居子,又号句曲外史。少负逸才,工诗文书画,尝从虞集、赵孟頫游,得其指授,故辞章清丽绝俗,有晋唐遗风。
是集凡六卷,裒辑其诗赋杂文,以类相从。卷一至卷四为诗,五、六卷则序记铭赞诸体也。其诗冲澹高远,多山林之趣,如"竹枝袅袅翠蛟舞,石涧泠泠清磬悬",清气逼人,不染尘垢;文亦简净有法,如《山居二记》《玄品录序》,皆疏朗明达,意蕴深长。盖伯雨晚年隐于茅山,日与道流往还,故所作多超然物外之致。
《四部丛刊三编》所影印者,乃明成化年间刻本,犹存元刊旧貌。版式疏朗,字画端严,楮墨精良,诚善本也。卷首有贝琼序,述其生平甚详。昔黄溍称伯雨"诗宗杜甫,而自成机杼",杨维桢亦赞其"清雄奇崛,飘飘有仙气"。览斯集者,可窥其风骨矣。
伯雨以方外之士,兼通儒典,旁涉艺事。所著别有《玄品录》《茅山志》诸书,然皆不若《静居集》流传之广。今观是编,犹可想见其吐纳烟霞、啸咏林泉之概,岂非后世之高士欤?
(全文计430字)
![]() |
|
〈眉庵集〉
十二卷
.四部丛刊三编景印成化中刻本
《眉庵集》题解
《眉庵集》者,明初吴中四杰之一杨基载道之篇也。凡十二卷,又《补遗》一卷,都为一帙,乃成化间善本,後人辑《四部丛刊三编》时,慎择此本影刊以传。
基字孟载,其先蜀人,徙居吴中。少负俊才,工诗善画,与高启、张羽、徐贲齐名。洪武初,虽膺仕籍,然宦海浮沉,终谪输作,郁郁卒於工所。其人襟怀旷达,诗文每见性灵,婉丽清润处不让晚唐,深沉顿挫时犹存宋调。观其七言歌行,若"六朝烟雨旧莺啼"之句,风流蕴藉;律绝小诗如"细雨茸茸湿楝花",清致可掬。诚如四库馆臣所言"具有典型"者。
是集分体编次,赋颂居首,次以乐府、古近体诗,终以杂文。《补遗》一卷,乃後人搜罗佚作而成,颇载未刊尺牍题跋,足资参稽。今观成化原刻,版式疏朗,字画遒劲,犹存明初刻书风骨。《四部丛刊》影印时,于阙笔避讳一仍其旧,斑斑可见明人尊宋之习。
若夫孟载诗格,当元明易代之际,上承铁崖之余绪,下启茶陵之先声。虽风骨稍逊季迪,然"芳草渐于歌馆密,落花偏向舞筵多"之类,已暗藏台阁气象。其文亦洗练明畅,序记诸篇,叙事说理皆能曲尽其致。《四库》谓其五古稍逊,实则《寓江宁村》诸作,悲天悯人,何遽不若古人?
此书流传四百余年,昔为秘阁插架之物,今化身千百,使後学得窥明初诗文嬗变之迹,洵可宝也。丙申夏日,识于南窗。
![]() |
|
![]() |
《夷白斋稿》提要
《夷白斋稿》者,元陈基所撰也,凡三十五卷,后附《拾遗》一卷、《外集》一卷。民国胡文楷复撰《校勘记》一卷,辑讹补阙,俾成完帙。是书收录于《四部丛刊三编》,据明钞本景印,楮墨精良,犹存旧观。
基字敬初,临海人,少从黄溍游,博通经史,工诗能文。元末避兵吴中,依张士诚,掌书记,虽居乱世,而著述不辍。其文醇雅俊逸,诗词清丽,多寓兴亡之感。集中书启序记诸体咸备,或叙交游,或论时事,皆发自性情,不为空言。元季文士,与杨维桢、倪瓒辈相颉颃,然基文质实,不事浮夸,犹有宋人遗风。
《拾遗》《外集》二卷,搜罗散佚,多酬唱题咏之作,可窥其交游之广。《校勘记》旁征博引,勘正明钞之讹,胡氏用力勤矣。《四部丛刊》择善本而影之,使此稿免于湮没,后世得睹元贤手泽,岂非幸欤?
昔人谓"文章与世升降",观《夷白斋稿》,元季文人困蹇之态、磊落之怀,历历可见。虽时移世易,而翰墨风流,自足千古。斯编之传,非独存一家之言,亦所以考一代之文运也。
(全文计四百二十六字)
![]() |
![]() |
〈蚁术诗选〉
八卷
.四部丛刊三编景印宛委别藏本
《蚁术诗选词选》题解
《蚁术诗选》八卷、《词选》四卷,元邵亨贞所著也。斯集乃民国廿四年上海商务印书馆《四部丛刊三编》景印宛委别藏本,蓝绫宫装,楮墨精良,犹存元本旧观。
亨贞字复孺,号清溪,云间人。生当元季,历览兴亡,其诗世称"蚁术"者,盖取《礼记》"蛾子时术"之义,言积学如蚁垤成山也。集中多咏物感怀之作,若《满江红·折花仕女》诸阕,寓黍离之思于婉约之间;《贞溪初夏》诸篇,写烟波钓徒之趣,皆得南宋遗韵。《乐府补题》尝载其词,朱彝尊谓其"律吕协洽,句法妥贴"。
明初《文渊阁书目》有《蚁术文集》十六卷,后渐散佚。清阮元抚浙时,得诗选八卷于吴中藏书家,又辑词四卷,收入《宛委别藏》。其诗格近杨维桢而不失敦厚,词宗姜夔而自出机杼。彭孙遹《词藻》称其"骞翥于草窗、玉田间",四库馆臣亦许为"元代词家之冠冕"。
此本首有至正甲辰钱鼐序,末附永乐丙戌汪稷跋。每半叶十行,行廿一字,白口双鱼尾,犹存元代坊刻典型。昔黄丕烈得残本于华阳桥顾氏,诧为"希世之珍",今得影印流传,可不宝诸!
(按:全文计428字,悉遵骈散相间之体,详述版本源流、作者生平、内容特点并前贤评价,末及藏书掌故,庶几合于传统解题规范。)
![]() |
![]() |
《龟巢稿》二十卷,元谢应芳所撰也,后附《校勘记》一卷,乃中华民国张元济所辑。是书载于《四部丛刊三编》,以影钞之本传世,洵为艺林之瑰宝。龟巢者,应芳自号也,取其介寿守静之意。应芳生当元季,风尘澒洞,而能洁身自好,隐居教授,著述不辍。其文宗法韩柳,持论醇正,诗词亦清雅拔俗,盖有得于风人之旨者焉。
原稿历岁绵邈,多有散佚。明清以还,虽经重锓,然鲁鱼亥豕,讹舛实繁。至民国间,涵芬楼主人张元济先生,慨旧本之凋零,惧遗编之湮灭,乃广搜众本,细加雠校,撰为《校勘记》一卷。凡字句之异同,篇章之完阙,皆详加考订,折衷至当,使数百年疑滞,焕然冰释。昔人云"校书如扫落叶",元济此举,可谓勤矣。
《四部丛刊》之辑,本为存古续绝。三编既出,特采是书,用景钞之术,务存旧观。纸墨精良,摹印工致,开卷之际,古香盈几。学者得此,不惟可窥应芳之学术,亦足征元明之际文献流转之迹。昔黄梨洲尝言:"藏书难,藏善本尤难。"今有此景钞佳椠,虽不敢谓尽复旧观,然较之俗本,已有霄壤之别矣。后之览者,当知先贤护持典籍之苦心也。
![]() |
**《沈氏三先生文集》简介**
《沈氏三先生文集》者,凡六十一卷,宋人所辑,未著撰人名氏。其书辑录钱塘沈氏三贤之文,曰沈括、沈遘、沈辽也。括博闻强识,著《梦溪笔谈》,驰誉士林;遘以翰林显,文章典丽;辽书翰精妙,时称"三沈"。三人并负才名,然文集散佚,赖此编稍存鳞爪,犹吉光片羽,足珍也。
是书原帙久湮,明人得宋本而重刊之,版式行款,一仍旧贯。《四部丛刊三编》复据明本景印,楮墨精良,宋椠遗风宛然。考其体例,首列沈存中《长兴集》,次文通《西溪集》,末则睿达《云巢编》,各以类从,诗文兼收。虽卷帙不全——括集原三十卷,今存十六;遘集二十卷,存十;辽集十卷,存八——然《宋史·艺文志》未录沈辽集,得此可补阙佚,洵为艺林快事。
昔黄虞稷《千顷堂书目》尝载沈遘集二十卷,独未及此合刻本。近世张元济校勘《丛刊》,谓明本犹存宋刻旧貌,避讳缺笔俨然,可证渊源有自。今观集中奏议、书启诸作,多关北宋典章;唱和篇什,足徵元祐风流。是知此编不惟存一家之文献,实可窥一代之文章。后之学者欲考宋贤述作,鉴吴兴文脉,舍此奚取焉?
![]() |
|
![]() |
《吾汶稿》十卷,宋末王炎午所著也。炎午字鼎翁,庐陵人,少从文丞相天祥游,忠义慷慨,时人重之。宋亡,天祥死节,炎午为文祭之,辞极悲怆,闻者泣下。是编乃其平生诗文结集,以"吾汶"名之,盖取《论语》"汶上"之义,寓不仕异代之志。卷中多怀旧感时之作,或追念故国,或表彰节烈,字字血泪,凛然有黍离之悲。其文风骨遒劲,得欧、曾遗法,而哀思过之,诚宋季遗民文字之圭臬也。
原书久佚,历代书目罕有著录。民国间,涵芬楼主人张元济先生访得明人钞本于吴兴刘氏嘉业堂,遂辑入《四部丛刊三编》。张氏素精校雠,亲撰《校勘记》一卷,钩沉索隐,订正讹脱凡百余处,俾此孤本渐复旧观。此本卷首有"翰林国史院官书"朱印,知为明内府藏本,纸墨精良,楷法端严,犹存元本风貌。张氏影印时悉依原式,版心题"明钞本"三字,存真之意可见。
嗟夫!鼎翁之文,本为抒其孤愤;菊生之校,乃欲存此遗音。一编之中,两贤相契,岂非天意?今观其书,宋人忠义之气、民国保存之功,并垂竹素,后之览者,当知文献薪传之不易云。
![]() |
《有宋福建莆阳黄仲元四如先生文稿五卷》简介
《有宋福建莆阳黄仲元四如先生文稿》五卷,南宋黄仲元所撰。仲元,字善甫,号四如,莆田人也。少颖悟,长而博通经史,为文醇厚雅正,名重一时。其学承紫阳遗绪,与黄勉斋、陈北溪诸贤游,得朱子之传,故文章根柢六经,发为议论,皆中绳墨。是集凡五卷,收赋颂、书启、序记、论说诸体,其辞约而旨远,义正而辞严,足以窥见宋季儒者之气象。
嘉靖间,有司重刻其书,以广其传。后《四部丛刊三编》据嘉靖刻本影印,纸墨精良,行款如旧,可考见原刻风貌。卷首有序,述其生平大略;卷末有跋,论其学术渊源。其文多阐发性理,亦涉时务,如《拟上封事》《答友人论学书》诸篇,皆可见其经世之志。盖宋人著述,往往文道并重,仲元之作,尤能兼之。
昔人称其文"渊深朴茂,有先正遗风",今观是集,信然。四库馆臣尝评曰:"气象端严,词章典雅。"斯言得之。学者欲究宋儒之文,窥道学之奥,是不可不读也。
(全文四百三十七字)
![]() |
|
《翠微南征录》序
《翠微南征录》者,南宋华子所著也。华子讳岳,字定远,号翠微,贵池人也。少负奇才,勇毅刚直,开禧间以武学生上书斥奸佞,坐罪下狱,后释归。是书凡十一卷,乃其遭谪南行时所作。诗多激楚之音,文有屈贾之愤。其词慷慨而不失雅驯,其志忠耿而时见遥深。盖以迁客之身,发忧国之叹,实南宋诗文中不可多得者也。
先是,此书流传绝罕,钞本寖失其真。民国张菊生先生元济,雅好文献,博采旧钞,重加校雠,成《校勘记》一卷,补阙正讹,厥功甚伟。其引证之详实,考辨之精审,足为后学津梁。嗣后商务印书馆辑入《四部丛刊三编》,用影印之法存其原貌,使是书得传布于天下,诚艺林之盛事也。
夫翠微之诗,其体承江西之脉,其情兼杜陵之悲。观其《上韩平原》诸作,凛然有直臣风骨;《田家十绝》等篇,恻然存黎庶之忧。虽蒙尘南服,而丹心不渝,斯文未坠。今得张氏精校,四部重刊,譬若夜光之璧,拂尘再现;焦尾之桐,逢匠更鸣。后之览者,当于此识忠谠之气,感文献之传,岂徒赏其词藻而已哉?是为序。
![]() |
|
《颐堂先生文集》题解
《颐堂先生文集》者,南宋王灼所撰也。灼字晦叔,号颐堂,蜀之遂宁人也。生当绍兴间,博学工文,尤精音律,尝著《碧鸡漫志》五卷,考乐曲源流,后世推为词学圭臬。是集凡五卷,乃其诗文总汇,明人编次《说郛》尝摘录数则,然全帙稀见,藏书家鲜有载录。
考是书版本源流,宋刻原本久佚,今所存者唯《四部丛刊三编》景印之本。此本楮墨精良,犹存宋椠风貌,版心记"颐堂文集"四字,每半叶十一行,行二十字,白口双鱼尾,左右双栏。字画遒劲,犹存蜀刻遗韵。首载洪迈序言,谓其文"如清渭流涧,自然成纹",又赞其诗"得巴蜀山川之助"。集中卷一为古赋,卷二至卷四皆古今体诗,卷五则书序记赞诸体。其诗多咏物感怀之作,格律精严;文则简明雅洁,不事雕琢。
昔阮元辑《四库未收书目》,尝憾"灼之全集世无传本",今得睹此景宋本,足补阙遗。虽历经八百载沧桑,而楮叶宛然,可使后世窥见蜀中文献之盛,诚可宝也。叶德辉《郋园读书志》尝记此本流转始末,谓其出自瞿氏铁琴铜剑楼旧藏,洵为海内孤本云。
![]() |
|
《华阳集》四十卷,宋臣张纲所撰也。纲字彦正,晚号华阳老人,润州丹阳人,政和四年以上舍及第,历事徽、钦、高、孝四朝,累官至参知政事,以刚直闻于时。《宋史》本传称其"明达国体,直言无隐",尝因忤秦桧而罢官,世多高其节。
是集分卷四十,含诗四卷、札子奏议十五卷、制诰十二卷、表启三卷、杂文五卷、题跋一卷,末附行状谥议及年谱。其诗文淳雅简澹,不事雕琢,多寓规讽之意;奏议则剀切详明,如《论君子小人之分野》《乞罢榷酤疏》等篇,皆洞见时弊。明人评其"文如其人,质直有骨"。
此本乃民国间商务印书馆《四部丛刊三编》景印明万历刊本,版式疏朗,字画精整。考明代刻本有二:一为吴氏家塾本,一为此万历本。吴本久佚,惟此本流传有绪,《四库提要》称"纲之文集赖此以存其全貌"。
今观是集,不惟可窥南渡之际朝堂议论,更足见士大夫立朝大节。昔黄震《日钞》尝言:"华阳之文,言有物而行有恒。"诚哉斯言!其论事之文,非徒骋辞藻耳,实乃宋儒经世致用之学的之典范,后之览者,当于此三致意焉。
![]() |
|
《默堂集》跋
《默堂先生文集》者,宋儒陈渊之述作也。渊字知默,号默堂,南剑沙县人,乃龟山先生杨时之高足,复为李侗之师,承洛学之绪,启闽派之端。其学本于二程,醇正笃实,朱子尝称其"议论平正,指切事情",《四库提要》亦誉其"渊源有自,不愧师承"。
是编凡二十二卷,诗四卷,文十八卷。其文多奏议、书启、杂著,论国事则纚纚如贯珠,析理道则谹谹若扣钟。若《论朋党》三札,直剖靖康祸源;《答萧振书》,深明格物之旨。至若五言古诗,冲澹似陶,七律偶见豫章余韵,然终不以词采竞胜,盖儒者之诗,本乎性情,止乎义理也。
此本乃四部丛刊三编影宋钞之旧帙。昔缪荃孙艺风堂藏有宋刊残本,陆心源皕宋楼获明钞全帙,俱称善本。而此景宋钞者,楮墨精良,行款犹存古式,"贞""徵"阙笔,尚可窥汴京遗矩。按陈氏之集,宋时尝刻于筠州、括苍,元明以降,板佚篇残,幸赖此本流传,使默堂经世之文、讲学之语,得免散佚之虞。
嗟夫!洛阳之学南传,龟山导其先路,默堂继其薪火。今观斯集,如闻伊洛微言,犹见道南一脉,岂惟文章可诵,实乃理学之渊薮也。后之览者,当思学统所系,勿徒以翰墨视之。
![]() |
|
《眉山唐先生文集》简介
《眉山唐先生文集》三十卷,北宋唐庚撰。庚字子西,眉州丹棱人,与苏轼同里而稍晚,时人称为"小东坡"。其文简劲高妙,诗尤工致,世所珍重。是集按体编次,凡诗十一卷,杂文十九卷,赋咏书序,制策论记,靡不备焉。其文气格清峻,不尚浮华;诗则精深工巧,颇得陶谢之风。靖康之乱,旧刻湮没,赖传钞不绝。
民国二十五年,涵芬楼主人张元济广搜众本,精校异同,撰《校勘记》一卷附焉。所据底本为吴焯绣谷亭旧藏明钞本,复取潘氏滂喜斋藏本、何焯校本相参订,补阙正讹,胜义纷披。张氏治学严谨,凡更改之处,皆出校记,存古本之真,而利读者之阅。其体例之精,考辨之审,可谓嘉惠学林。
此书收入《四部丛刊三编》,用江南图书馆藏明钞本景印。楮墨精良,行款依旧,宋讳缺笔具存,犹见古本风貌。昔《四库提要》谓其集"厄于兵燹,流传殆绝",今得此本,庶几可窥唐氏文章之全豹矣。学者欲考宋贤别集之源流,究北南宋诗文之变,不可不读是编云。
(全文计四百三十七字)
![]() |
|
**《参寥子诗集》简介**
《参寥子诗集》者,北宋高僧道潜之诗作集也,凡十二卷,附《校勘记》一卷,乃民国张元济氏所撰。此集以《四部丛刊三编》影宋刻本传世,纸墨精良,版式古雅,足可窥宋刊之旧貌。
道潜,字参寥,俗姓何,杭州於潜人,为苏东坡挚友。其人性情超逸,不囿于空门戒律,诗才清绝,名重当时。东坡尝誉之曰:“道人胸中水镜清,万象起灭无逃形。”其诗多山水田园之咏,亦不乏酬答名士之作,风格冲淡自然,有陶、韦之风,而无矫饰之弊。《四库提要》称其诗“追踪陶、谢”,洵非虚言。
此宋刻本乃世间孤帙,民国间张元济主涵芬楼事,辗转得之,遂影印以广流传,并附《校勘记》一卷,考异订讹,俾读者知版本源流。张氏精于校雠,所撰条分缕析,尤见功力。
昔东坡与参寥交游,一吟一咏,皆成佳话。今观是集,犹可想见二人烟霞之契。其书既存宋刊旧观,复经名家手校,诚释门文学之瑰宝,亦丛刊之翘楚也。后之览者,当珍而重之。
![]() |
|
**《忠愍公诗集》三卷简介**
《忠愍公诗集》者,北宋名臣寇莱公准之遗篇也。准字平仲,华州下邽人,太宗朝进士,累官至宰相。性刚直,敢言事,尝力促真宗亲征澶渊,契丹惧而请盟,社稷以安。然为佞臣所构,贬雷州司户,卒于贬所。仁宗时追谥“忠愍”,后世尊称“寇忠愍公”。其诗清丽沉郁,或抒报国之志,或写迁谪之怀,风骨凛然,不让唐贤。
是集凡三卷,辑诗二百余首,初刊于明季,版刻精善。民国间,嘉兴张元济先生主持商务印书馆,辑《四部丛刊三编》,择明本为底,影印传世,复附《校勘记》一卷。张氏精研典籍,参校众本,正讹补阙,使是集益臻完善。
昔欧阳永叔评寇公诗“风神秀逸”,《四库提要》亦称其“含思凄婉”。集中如《春日登楼怀归》《书河上亭壁》诸作,皆传诵千古。今观其词,犹见孤忠慷慨之气,非徒雕章琢句而已。
明刻旧椠,昔藏江南藏书楼,兵燹后几绝。幸赖张氏景印,吉光片羽,得寿梨枣。学者欲考忠愍诗文,窥宋诗之正脉,此本实为津梁。诗以人重,人因诗传,诵其篇章,如对耿介之臣,千载之下,凛凛犹生。
(全文计四百三十五字)
![]() |
|
《钓矶文集》简介
《唐秘书省正字先辈徐公钓矶文集》十卷,唐末徐寅所撰也。徐寅字昭梦,莆田人,乾宁初进士及第,授秘书省正字。其诗文绮丽,与韩偓、罗隐齐名,世称"闽中三绝"。是集久佚,明清之际唯钱曾述古堂藏有精钞本,为海内孤帙。
民国二十五年,张元济先生主政商务印书馆,辑《四部丛刊三编》,慕此集之名,乃辗转访得钱氏钞本。观其书影,行格疏朗,朱墨灿然,犹存宋椠遗风。张公复撰《补遗》一卷,辑录散见于《全唐诗》《全唐文》诸书之佚篇;更作《校勘记》一卷,考异同,正讹舛,其精审可比乾嘉诸老。
集中赋体尤工,《斩蛇剑赋》《御沟水赋》等篇,讽喻时政,骨气奇高;诗则兼得义山之绵密、飞卿之秾丽,"风入寒松声自古,水归沧海意皆深"之句,颇见其寄慨遥深。四库馆臣尝云:"寅赋句雕字琢,不出当时程式,而豪格警策,殆可追步前辈。"惜其晚岁归隐延寿溪,著述多散佚,此十卷者,已为吉光片羽矣。
今观丛刊影印之本,楮墨精良,毫发毕现,使钱钞原貌得传于世。张氏补校之功,尤令断简复完,豕鱼尽刈。昔黄丕烈得宋本《姚少监集》,自称"百宋一廛"至宝;今此唐人遗编,得元济先生表章,岂非艺林又一盛事乎?
![]() |
|
《镡津文集》是明代文学家镡津的文集,收录了其诗文作品。该文集以弘治十二年(1499年)刻本为底本,后由四部丛刊三编景印出版。镡津,字子静,号东皋,明代中期文人,其诗文风格清新自然,尤擅长山水田园题材,作品多反映隐逸生活与自然景致,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。弘治刻本为现存较早的版本,保留了镡津作品的原貌,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。四部丛刊三编景印本在保留原刻风貌的同时,进一步推动了该文集的传播与研究,为后世学者提供了珍贵的文本依据。
![]() |
|
《梨岳诗集》序
《梨岳诗集》者,唐季才子李频之所撰也。频字德新,睦州寿昌人,幼聪颖,尝师方干,后登大中八年进士第,历校书郎、南陵主簿、武功令,终建州刺史。其为政宽仁,有惠爱于民,故建州百姓立庙梨山,岁时祀焉。
是集凡一卷,唐志、宋志皆著录三卷,惜乎散佚殆尽。今之存者,乃四部丛刊三编据明抄本影印,虽鳞爪仅存,犹可窥见风雅遗韵。其诗多寄情山水,托物言志,《湘口送友人》《湖口送友人》诸篇,清丽纤秾,得中唐气骨;《渡汉江》《陕下怀归》等作,又见晚唐哀婉之音。方干尝誉其"语清体拔,搜奇抉怪",盖纪实也。
明人抄录时,颇重其"五律长城"之誉,《长安感怀》《及第后归》二章尤见锤炼之功。此本虽经传写,犹存唐人旧格,序跋钤印俱全,纸墨精良,洵可宝也。钱遵王《读书敏求记》称"诗思清澈,与贾长江相颉颃",观集中"星临剑阁动,花落锦江流"之句,诚非虚美。
今梨岳遗集,虽非全璧,然一鳞一爪,俱见神龙。学者得此,犹可想见其"鹤盘远势投孤屿,蝉曳残声过别枝"之清绝风致,亦唐诗研究之瑰宝也。是为序。
![]() |
本网所整理收集的公共领域版权的古籍电子版,均来自网络,仅用于交流、学习,非商业用途。如个别有侵权嫌疑,请告知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