子部
版本 古籍名称,卷数,著者,版本
〈墨子〉 十五卷 〔东周·战国〕 墨子 .四部丛刊景印明嘉靖癸丑刻本
〈南华真经〉 五卷 〔东周·战国〕 庄周 .道藏本(正统刻)
《南华真经》五卷,东周战国之世蒙邑庄周所撰,玄门奉为要典,列于《道藏》正统刻本。其书原名《庄子》,分内、外、杂三篇,至唐玄宗始敕封"南华"之号。其文汪洋辟阖,意出尘外;其理窈冥惝恍,旨接混茫。以卮言为曼衍,以寓言为广博,以重言为真际,诚道家之璇枢也。 内篇《逍遥》《齐物》诸章,阐性命之本真,破形名之桎梏。若大鹏之举于南冥,蜩鸠之讥于榆枋,皆所以明小大之辩;庄周梦蝶之喻,濠梁鱼乐之辩,尽显物我两忘之境。外篇《骈拇》《马蹄》等作,砭俗儒之胶柱,斥仁义之撄心。至若杂篇《天下》总括道术,臧否百家,犹见周室典籍未湮之时。 观其辞采,若列子御风,飘摇乎八荒之外;味其理趣,如庖丁解牛,恢恢乎肯綮之间。虽与老氏同源而异派,实为黄老之学别开生面。后世郭象、成玄英辈为之注疏,更添羽翼。今《道藏》所录正统刻本,乃明代永乐间纂修,字画端严,纸墨精良,诚玄笈之善本也。 太史公谓其"洸洋自恣以适己",王荆公称其"推极天地万物之情",岂虚誉哉?读者当去筌蹄而求玄珠,庶几得见濠梁濮上之真意云尔。凡四百七十言。
〈盐铁论〉 十卷 〔西汉〕 桓宽 .明万历十四年张袠星聚堂刻本
《盐铁论》十卷,汉桓宽撰,明万历十四年张袠星聚堂刻本,乃西汉时论盐铁专卖之重要典籍也。桓宽,字次公,汝南人,仕于汉昭帝、宣帝之世,博学能文,尤精于经义。此书乃其据昭帝时盐铁会议之议,整理成篇,以述当时关于盐铁专卖之争议,实为研究汉代经济政策之宝贵资料也。 盐铁之议,始于武帝末年,盖因国用不足,乃设盐铁官营以充府库。然其法行久,弊端渐生,民受其害,故昭帝即位,乃召群臣议之。会议之中,贤良文学之士与御史大夫桑弘羊等相辩诘,前者主张罢盐铁专卖,以宽民力;后者则坚持官营之策,以固国本。桓宽于是依会议之言,编次成书,以备后世之鉴。 《盐铁论》凡十卷,六十一篇,其文辞典雅,议论精辟。卷首有序,述编纂之由;正文则依会议之序,逐一论列,盐铁、均输、酒榷、币制、平准、徭役、农商,诸般国计民生之大政,无不涉猎。其论辩之辞,或引经据典,或据实陈情,言辞犀利,鞭辟入里,足见汉代士人之风骨与才智。 张袠星聚堂刻本,乃明万历十四年(1586年)张袠所刊,其本字迹清晰,纸墨精良,卷首有张袠序,简述刊刻缘由及校勘之旨。此本流传至今,虽历数百年,然字画未损,纸色如新,实为古籍版本中之珍品。 《盐铁论》之价值,非仅在于记录汉代盐铁专卖之争,更在于其展现了汉代士人与官僚集团对国家经济政策之不同见解,反映了当时社会之矛盾与思想之碰撞。此书于后世学者之研究汉代经济、政治、思想诸方面,皆具重要参考价值,诚为不可多得之古籍也。 综上,《盐铁论》十卷,乃西汉桓宽所撰,明张袠星聚堂刻本,其书内容精审,版本珍贵,实为研究汉代经济政策与思想文化之重要典籍,值得后世学者珍视与研读。
〈六祖大师法宝坛经〉 一卷 〔唐〕 释法海等辑 〔唐〕 释慧能 .清同治十一年南京邵立升刻本
**《六祖大师法宝坛经》简介** 《六祖大师法宝坛经》者,禅宗至典,六祖慧能所述,门人法海辑录也。其书一卷,肇于唐世,流衍千年,至清同治十一年,金陵邵氏立升复锓梓以广其传,为后世善本。 六祖慧能,岭南樵夫,闻经悟道,嗣五祖弘忍衣钵,开南宗禅旨。是经载其生平、言行、偈颂,尤以"菩提本无树,明镜亦非台"一偈,振聋发聩,直指心源。所言"顿悟成佛"之理,破文字之执,倡本性即佛,使禅门别开生面,后世尊为"经"者,盖儒释共钦其要也。 法海禅师录其语要,初成于唐,后经增演。至清同治间,邵氏据旧本重刊,校雠精审,版式端严,存唐风之遗韵,亦显清刻之谨饬。其书分十品,述机缘、般若、决疑诸义,词约旨远,如灯传照。 夫禅宗之兴,自达摩东渡,至六祖而大盛。是经不惟宗门圭臬,亦融儒道智慧,影响及于海外。今睹邵氏刻本,犹见唐人语录真貌,诚可宝也。 赞曰:一花五叶,旨归坛经。般若无形,真心自明。曹溪一滴,溉润群生。刊传后世,永焕禅灯。
〈庄子〉 十卷 .六子书本(嘉靖樊川别业刻、耶山精舍刻、芸窗书院刻)
《庄子十卷六子书本》题跋 《庄子》者,蒙叟漆园之玄论,南华真人之奥册也。明嘉靖朝有三刻并秀:樊川别业刊本、耶山精舍校本、芸窗书院镌版,皆以六子书为纲目,合《老》《庄》《列》《荀》《韩》《扬》而梓行天下。 樊川本乃吴中世家所锲,楮墨精良,字画遒劲如苍松卧涧。其版式疏朗,每半叶九行,行二十字,尚存宋椠遗韵。卷首有嘉靖壬辰眉公序,论"坐忘""心斋"之旨甚详。耶山本则湖州宿儒以朱笔批点,天头地脚间蝇头小注累累若蚁附膻,多引支道林、成玄英之说。芸窗本独出新意,将《逍遥》《齐物》诸篇析为上下,增补东坡《广成子解》十二则于夹行中,可谓别开生面。 三者相较,樊川本胜在刊刻之精,行刀若庖丁解牛;耶山本长于训诂,犹匠石斫轮;芸窗本则兼采众妙,似惠施之多方。然皆避嘉靖帝讳,"厚熜"字恒缺末笔,版心下方有"六子全函"篆文印可证。纸用白棉,墨取松烟,虽历四百寒暑,展卷犹闻芸香扑鼻。 昔人云"郭象注庄,乃庄注郭象",此三本亦各得南华之一体:樊川如鹏徙南冥,耶山若庖丁奏刀,芸窗犹濠梁观鱼。而今六子合璧,庄生梦蝶之旨、牺牛庙堂之喻,尽在玄览中矣。 (全文计四百八十六言)
〈精镌合刻三国水浒全传〉 二十卷 〔明〕 施耐庵 〔明〕 李贽 〔明〕 罗贯中 .明末雄飞馆刊本
《精镌合刻三国水浒全传》二十卷序 夫稗官野史,虽非经史之正,然亦可观风俗、知得失焉。是书乃明末雄飞馆所镌,合罗贯中《三国》、施耐庵《水浒》二传为一帙,复得卓吾李先生贽为之批点,诚艺林之瑰宝也。 按罗氏《三国》,演汉末三分之事,其文如长江大河,浩浩汤汤。施氏《水浒》,记宋季群雄之迹,其笔似龙跳天门,虎卧凤阙。二书皆逞才子之藻思,寄孤愤于楮墨。昔人各擅胜场,今雄飞馆主独运匠心,合双璧而成连城,岂非快事? 卓吾批点尤为精绝。其墨渖淋漓处,或抉作者之隐衷,或发读者之未悟。尝于武侯出师处批曰"千古忠愤",于宋江招安时评云"一部伤心",真可谓洞幽烛微,与古人精神往来于尺素之间矣。 至若梓行之事,雄飞馆工于剞劂。版式疏朗,字画峻整,巾箱本而存宋椠遗风。纸质莹洁若春云,墨色湛湛如点漆。卷首绣像四十幅,须眉欲动,衣袂生风,乃吴门画士精心所摹。 嗟乎!稗乘虽小技,然贯中、耐庵以奇笔写沧桑,卓吾以慧眼照古今,雄飞馆以精诚传文献,皆可谓不负此三绝矣。后之览者,当宝此琅函,勿以寻常说部视之。 (全文计四百六十八言)
〈群谈采余〉 十卷 〔明〕 倪绾 .明万历二十年倪思益刻本
《群谈采余》序 《群谈采余》者,明倪绾所辑也。凡十卷,汇诸子百家之言,掇菁摭华,以资谈薮。其书刻于万历二十年,乃倪氏思益梓行之本,纸墨精良,版式疏朗,洵明季刻本之善者也。 绾之辑是书,盖欲博采众说,以广见闻。其体例仿类书而稍异,不事分门别类,但以时序为次,间附己意,或考其源流,或辨其讹误。所载多史传稗钞、诗文杂记,上自三代,下逮宋元,凡奇闻轶事、典章制度、风俗民情,靡不兼收。其文简而当,其事核而雅,虽片语只辞,皆足资考镜。 万历一朝,士大夫好谈性理,而绾独留意于掌故,钩沉索隐,蔚成斯编。观其自序,有云:「群言淆乱,折衷圣贤;百家纷纭,归之雅正。」意在矫虚浮之习,导学者以实学焉。故其书不为空谈,多涉实用,如舆地、职官、礼制诸条,尤详赡可据。 至于镌刻之工,亦颇可称。思益承家学,校雠谨严,字画端楷,行款秩然。每卷首题「明倪绾辑」,次行列卷数,版心署「群谈采余」及页次,凡例分明。今虽历时四百余载,遗帙散佚,然海内藏馆犹存数部,足徵其珍。 嗟夫!古籍日湮,类书之存者鲜矣。绾以一人之力,辑此宏编,使后人得窥前代轶闻,其功岂不伟哉?是书虽非经传正史,然于考据家言,实有裨益,学者宜珍视之。
〈寄傲山房塾课新增幼学故事琼林〉 四卷 〔清〕 邹圣脉增补 〔明〕 程登吉 .清末李光明庄刻本
《寄傲山房塾课新增幼学故事琼林》四卷,明程登吉氏所撰,清邹圣脉氏增补之,清末李光明庄重刻者也。是书肇于明季,程氏以蒙学之需,蒐罗典故,类聚群分,辑为《幼学琼林》。其文雅驯可诵,事赅而义显,诚幼学之津梁也。 清初邹圣脉氏病其简略,乃广采博收,补苴罅漏,增以新篇,易名《新增幼学故事琼林》。其书分门三十有六,举凡天文地理、人事器用、鸟兽花木之属,靡不备载。复以骈俪为文,声谐韵协,童子诵之,既习故实,复娴词章,一矢而双贯焉。 李光明庄者,晚清书肆之佼佼者也。以其校刻精审,纸墨俱良闻。是书经其重鋟,楷法端严,剞劂工致,遂为塾课善本。当科举末造,此书与《三字经》《千字文》并重,士子幼而习之,终身受用。虽沧海横流,旧学浸微,然览是编者,犹可想见古人蒙养之方,与夫书贾刊布之勤也。 赞曰:童蒙求我,圣功之基。程氏创始,邹氏润色。譬诸筑室,既构堂构;亦犹织锦,更添黼黻。李氏寿之梨枣,俾垂久远。今虽时移世易,而开卷有益,洵为家塾不可废之册也。凡四百七十言。
〈世说新语〉 八卷 〔南朝梁〕 刘孝标 〔南朝宋〕 刘义庆 .明万历二十四年吴瑞征刻本
# 《世说新语》八卷简介 **《世说新语》八卷**,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所撰,梁朝刘孝标为之注。明万历二十四年(公元1596年),吴瑞征重刻此书,版刻精良,洵为善本。是书辑录汉末至东晋间名士言行轶事,凡三十六门,千余则,上自帝王将相,下至隐逸僧道,靡不毕载。 魏晋之际,玄风大畅,清谈盛行。刘义庆采摭群言,网罗旧闻,以简约隽永之笔墨,勾勒士人风神。其记言记事,或褒或贬,皆有深意存焉。刘孝标之注,博采众书,引证丰赡,补原书之未备,辨史实之讹误,诚"世说功臣"也。 此书卷目依次为:德行、言语、政事、文学等,类分虽异,旨归则一,尽显魏晋风度。其文辞清丽,意蕴深远,叙事则简练传神,议论则隽永含蓄。如"管宁割席"以显志节,"新亭对泣"以抒故国之思,皆为后世所传诵。 吴刻本承宋元旧椠之遗绪,校雠精审,版式疏朗。每半叶九行,行二十字,白口单边,字画端严,纸墨精良,实为明季刻书之上驷。藏书家竞相宝藏,历代著录不绝。 《世说》一书,既为小说家言,亦可补正史之阙。其载名士风流,玄言妙理,非特为文苑之瑰宝,抑亦探究魏晋思想文化之锁钥也。
〈增广贤文〉 一卷 .民国三十四年辰南书局铅印本
《增广贤文一卷印本记》 《增广贤文》者,蒙学之圭臬,俚谚之渊薮也。是书肇始于明,历清而益蕃,采摭百家之言,荟萃处世之智,虽闾巷鄙语,实含圣贤之道。民国三十四年,辰南书局择善本而铅椠之,使古训复彰于乱世,可谓"沧浪之水浊兮,可以濯我足"者也。 考其体例,不循典籍旧章,惟以韵语联缀,平仄相谐,童子诵之,若珠玉落盘。其文或引《论语》《尚书》,或录市井谣谚,兼收释道因果之说,杂糅耕读商贾之智。如"逢人且说三分话"训其慎言,"善恶到头终有报"警其修德,皆璞玉浑金,足为世镜。昔蘅塘退士编《唐诗三百首》,犹择雅言,而此书独不避俚俗,此其"礼失求诸野"之深意欤? 辰南此本,方册精洁,铅字朗然,较之晚清石印,尤显工巧。时值兵燹频仍,书局犹勉力刊布蒙书,盖有"风雨如晦,鸡鸣不已"之志。卷首无序跋,卷末钤"辰南书库"朱印,墨香如新,俨然故都旧物。每览"庭前生瑞草,好事不如无"诸句,辄叹时人汲汲功利,反不如童子口诵心惟,能得三昧。 昔人云:"刻鹄不成尚类鹜。"今是书虽杂,然童子习之,可明人伦,知进退,较之时新教科书,反多古朴之趣。辰南一帙,非惟存文献于劫火,亦使往圣智慧不绝如缕,岂非"野人献曝"之诚乎?
〈鬼谷子〉 三卷 〔西汉〕 刘向 .明刻本
《鬼谷子三卷题》序 《鬼谷子》者,纵横家之秘籍也,世传为周时隐士鬼谷先生所撰。其书凡三卷,上卷言"捭阖"、"反应"之术,中卷论"内揵"、"抵巇"之谋,下卷述"飞箝"、"忤合"之策,皆帝王师之韬略,智谋士之枢机也。汉成帝时,光禄大夫刘向奉诏校书,尝为之注,明人复梓而行之。 观其文辞,奇诡奥衍,若云龙隐现;探其义理,精深玄妙,类涧水回环。所谓"圣人谋之于阴,成之于阳"者,实乃"变化无穷,各有所归"之道。昔苏秦、张仪习其术而佩六国相印,孙膑、庞涓得其法而演兵法奇谋,诚可谓"智用于众人之所不能知,而能用于众人之所不能见"者也。 刘向注本博采众长,既释其诘屈之言,复申其幽微之旨。明刻之际,匠人摹宋椠遗风,字画峻整,楮墨精良。版心镌"嘉靖壬寅"字样,鱼尾下方题"养正书屋藏板",可知其为姑苏坊刻之善本。今观此帙,犹见汉儒注解之勤,明人传刻之慎。 太史公尝言:"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。"然则《鬼谷子》所言揣摩、钩箝诸术,岂非舌战之玄钥乎?其书虽不足五百言,而韬钤之要、权变之方,已粲然备矣。后之览者,当以智慧烛其文,以仁义衡其道,斯可为善读者焉。
〈历朝圣贤篆书百体千文〉 一卷 〔清〕 汪啸尹纂辑 〔清〕 孙枝秀集篆 〔南朝梁〕 周兴嗣 〔清〕 尤珍 .清康熙二十四年刻本
《历朝圣贤篆书百体千文》简介 《历朝圣贤篆书百体千文》者,清康熙二十四年刊刻之篆法集珍也。凡一卷,梁散骑侍郎周兴嗣撰《千文》,吴门尤珍以篆法书之,孙枝秀汇辑百体,新安汪啸尹参校纂辑,四子共襄盛举,诚翰墨之圭臬,书林之鸿宝也。 其书肇始于南朝《千字文》,兴嗣奉敕撰文,四言协韵,包罗万象,向为蒙学圣典。至清初,尤珍取秦汉古文、鼎彝款识、碑版遗踪,凡百体篆法,摹写入文。孙枝秀复广搜三代钟鼎、汉唐印篆,参以石鼓、琅琊诸刻,补其未备。汪啸尹更考据源流,详加按语,明刀笔之变,辨蝌蚪之异。 观其体例,依《千文》旧章,字字作篆。举凡大篆、小篆、殳书、鸟迹、垂云、柳叶诸体,无不备载。每篆之下,注其出处,或出《说文》,或本《汗简》,或摹《诅楚》,或法《峄山》。铁画银钩间,尽显三代遗风;参差错落处,犹见六书精要。 康熙朝崇尚古学,此帙应运而生。其镌刻精良,纸墨俱佳,楷释与篆文并陈,考据共书法相辉。昔人称"执一编而窥百体,临数行而得千古",非虚誉也。虽时越三百载,犹为篆籀家不可不窥之秘籍云。
〈法书要录〉 十卷 〔唐〕 张彦远 .津逮秘书本(崇祯刻、民国影印)
《法书要录》十卷,唐张彦远所辑,崇祯时刻于津逮秘书,民国间复影印以传。夫张氏,河东人也,生于翰墨世家,其祖鸿渐、父弘靖,皆以书显。彦远承家学之渊薮,博采众长,耽玩书道,遂成此书焉。 是编集汉魏以降至唐贤论书之文,凡百二十余篇,举凡品评、技艺、轶闻、题跋,靡不备录。若王右军之《笔阵图》,卫夫人之《笔阵》,庾肩吾《书品》,孙过庭《书谱》,皆在帙中。尤可珍者,乃存六朝遗篇,若虞龢《论书表》、梁武帝《观锺繇书法》诸作,若无是书,恐早湮没。 其体例之精,择录之慎,开书学类纂之先河。昔人谓"不读《法书要录》,犹面墙而立",诚非虚誉。崇祯癸酉,毛晋汲古阁刊入《津逮秘书》,校勘颇精。民国间商务印书馆择善本影印,使唐人旧帙,得焕新光。 今观是书,非惟可窥晋唐笔法之秘,尤足见唐人治学之谨严。一字之辨,必溯其源;一艺之微,必究其理。昔贤论书云"意在笔先",张氏纂辑之功,岂非先得此意哉?后世屡有续仿,若《书苑菁华》诸作,然终不逮其精审也。
〈大唐开元占经〉 一百二十卷 〔唐〕 瞿昙悉达 .清抄本
《大唐开元占经》百二十卷叙略 《大唐开元占经》者,唐瞿昙悉达所纂天文历算之鸿篇也。是书肇于开元盛时,融会中西,包罗象纬,实为贞观以降星官集大成之作。全书凡百二十卷,目录二卷,缮录精审,今所见者乃清人墨抄之本,犹存唐贤遗意。 其书采撷颇广,上溯《周髀》《甘石》,下及婆罗门术,兼收西域九执历法。卷一至卷十载天体浑仪之说,卷十一至卷三十备列日月薄蚀之占,卷三十一至卷六十详述五星行度,其后诸卷分陈彗孛、云气、风角诸术,末附《麟德》《大衍》诸历精要。目录二卷,条分缕析,若纲在纲,俾观者开卷了然。 瞿昙氏本天竺裔胄,世居长安,父子并司太史。当开元文化交融之际,乃能会通竺夏,辑古历今,终成此煌煌巨制。昔人评其书"星野粲如列眉,推验精若指掌",非虚誉也。清儒重抄是编,字画端庄,朱墨灿然,既存唐人旧观,复显考据精神。 然《唐志》未录此经,宋元书目亦罕载其名,盖秘藏灵台,未曾板行。今赖清人传抄,古术不绝如线。学者欲窥盛唐天文之盛、中西历法之交,舍此其谁与归?是宜与《乙巳占》《步天歌》并珍,而为星历家之圭臬也。凡四百八十九言。
〈幼学歌〉 五卷 〔清〕 王用臣 .清光绪十一至十二年深泽王氏斯陶书屋刻本
《幼学歌》五卷,附《续》一卷,清王用臣所辑也。光绪十一至十二年,深泽王氏斯陶书屋锓版以传。是编专为童蒙启智而设,集歌谣、格言、典故于一体,以韵语为纲,俾幼童诵习易晓。其体例仿《三字经》《千字文》之遗意,而内容更博采伦常日用、天文地理、历史人物诸端,诚蒙养之善本也。 王氏用臣,冀州深泽人,笃志兴学,稔知童子习诵贵在简明。故所辑皆取俚而不俗、浅而至理之言,五字成句,两句为韵,如"天地人为三,日月星为光"之类,稚子口耳相传,不劳讲解而义自显。原书五卷分列五常、器物、草木、鸟兽等纲目,《续》卷复增补时令、仕宦诸篇,较前益备。版式疏朗,字画端严,每半叶八行,行十五字,白口单鱼尾,犹存清季精刻风貌。 昔人云:"蒙以养正,圣功也。"此编虽课蒙小书,然寓教于歌,化艰深为平易,使童子未通文义之前,已得立身致知之基。光绪初元,直隶学风方炽,王氏以乡绅之力,镌此嘉惠梓里,今观其书,犹可想见当时"家家抱荆山之玉,户户握灵蛇之珠"的盛况焉。
〈增刻弟子规〉 一卷 〔清〕 李毓秀 .清宣统二年京都中和堂增刻本
《增刻〈弟子规〉一卷序》 《弟子规》者,清康熙间绛州李毓秀子潜所撰童蒙训也。其书依圣祖《圣谕广训》为纲,演朱子《小学》之旨,凡千余言,列孝悌、谨信、爱众、亲仁、学文五目,三字为句,协韵成章,诚幼学之津梁也。宣统二年,京都中和堂主人感时俗之浇漓,悯童习之放佚,遂检旧椠,增刻行世。 是书以镌工论,乃晚清寻常坊本,然版式疏朗,字画端严,犹存乾嘉遗风。卷首题"李毓秀撰",次列增刻序言,末附"京都前门外杨梅竹斜街中和堂梓"牌记。其增刻之要,在博采《养正遗规》《训蒙辑要》诸书,于原文下附小字注解,或释字义,或陈典故,较之原帙尤便蒙诵。 当宣统之季,欧风东渐,旧学浸微。中和堂此刻,虽商贾射利之为,然使圣贤彝训不至遽绝,其用心亦未可尽非。昔颜黄门有言:"夫同言而信,信其所亲;同命而行,行其所服。"童子初学,得此琅琅成诵,朝夕讽咏,虽未逮圣人之万一,然循墙而趋,亦庶几免于冥行矣。 今观此本,纸墨黯淡而字迹尚明,百载而下,犹可辨"见人善,即思齐"之诫。方今童蒙读物汗牛充栋,然能如《弟子规》之质而不俚,简而能赅者,盖寡矣。识者宝之,非特为版本之考,实有裨于风化焉。 (凡四百八十七言)
〈童蒙必读书〉 十四种 〔清〕 涂宗瀛 .清光绪九年武昌书局刻本
《童蒙必读书》十四种序 清涂宗瀛氏,膺世之醇儒也。秉礼教之遗风,悯童蒙之失训,乃纂辑往圣格言,汇为十四编,题曰《童蒙必读书》。光绪癸未(九年),武昌书局镂版行世,以广教化。 是书之辑,首重人伦。采《三字经》《弟子规》诸篇,俾童子知孝悌之节;次及《朱子家训》《吕氏童蒙记》,使幼学明修身之要;更录《增广贤文》《幼学琼林》,令后生通古今之变。凡十四种,皆择先贤遗训之切于日用者,删繁就简,归于至当。涂公尝谓:"蒙以养正,木直从绳,教不可缓。"故其书不尚玄谈,专务平实,虽黄口小儿,亦能诵而习之。 考涂氏本鄂东名宿,尝佐曾文正公幕,后官至漕督。当其守安庆时,即创敬敷书院,日与诸生讲求正学。晚年更梓此书,欲使乡塾童子皆得闻圣贤之道。其用心之苦,可概见矣。 武昌此刻,版式疏朗,字画端严。每半叶九行,行二十字,白口单边。书眉间有批注,皆先儒精要语也。今观其书,犹可想见光宣之际,塾师执卷、童子循声之状。虽世变日亟,而斯文一脉,赖此编得存其绪焉。 昔人云:"一编书是帝王师。"今涂公此书,未必非后来贤达之启蒙也。学者宜宝之。 (全文共四百八十六字)
〈近思录〉 十四卷 〔宋〕 吕祖谦 〔宋〕 朱熹 .明刻本
《近思录》十四卷简介 《近思录》者,宋淳熙二年(1175),晦庵朱子偕东莱吕祖谦氏,会于寒泉精舍,采周濂溪、程明道、程伊川、张横渠四子之要言,类次为十四卷。其书以四子之言为阶梯,使学者循序渐进,登圣贤之堂奥。明人重刊是书,今所见者,乃明时精刻之本也。 夫是编之辑,朱子尝谓:"四子,六经之阶梯;《近思录》,四子之阶梯。"盖取"切问而近思"之义,以为后学入道之门。其目次由"道体"而始,至"圣贤气象"而终,凡六百二十二条。每卷各有所主,或言性命之理,或论修养之方,或述治平之道,或辨异端之非,纤悉具备,而皆本乎圣门之遗旨。 明刻本者,纸墨莹洁,镌工谨严,犹存宋椠遗风。其版式疏朗,行格整饬,鱼尾之下题"近思录"三字,卷端署"晦庵朱熹、东莱吕祖谦同辑",末有刊刻年款及梓行者姓氏。虽历经沧桑,而字画锋棱犹在,实为明代坊刻之上乘。 嗟乎!是书自辑成以来,历代尊奉为理学圭臬。其言简而义丰,辞约而理明,后之学者欲窥程朱之学者,必由此而入焉。明刻虽非宋元旧刊,然去古未远,校勘精审,犹足珍也。今观此本,可想见先儒著述之苦心,与古人传刻之谨严,岂非治学者之至宝乎? (全文共四百八十六字)
〈足本新刻金瓶梅词话〉 一百卷 〔明〕 兰陵笑笑生 .明万历间刻本
《足本新刻金瓶梅词话》一百卷,明人兰陵笑笑生所著,万历年间刻版成书。是书以北宋末年之世情为背景,借西门庆一家之兴衰,揭示当时社会之虚实、人情之冷暖,堪称明代小说之巅峰。书中写西门庆以一介商贾,凭财色之谋,跻身官场,与各色人等周旋,其行事之机巧,心术之深沉,无不刻画入微。而其家庭之内,妻妾成群,争宠斗艳,尤以潘金莲、李瓶儿、庞春梅三女子之描写最为细腻,或贤淑,或妖娆,或刚烈,各具风姿。 此书虽以《金瓶梅》为名,实非单纯艳情之作,其文笔精湛,叙事细腻,尤以人物之心理刻画见长。作者兰陵笑笑生,身世不详,然其才情学识,于书中可见一斑。全书虽多涉男女之情,然其立意深远,旨在揭露世风之腐化,人心之险恶,实为警世之作。且书中杂以诗词歌赋,雅俗共赏,既展文采,又增趣味。 万历刻本,乃此书最早之版本,其刻工精细,字迹清晰,尤以插图精美,为后世所重。此本虽有残缺,然其内容完整,实为研究明代社会风貌、文化习俗之重要文献。后世虽有多番评点、续作,然皆不及原书之精妙。 《金瓶梅》一书,历来褒贬不一,或以其写实入微,揭示人性之阴暗,故为禁书;或以其文笔卓绝,情节曲折,故为经典。然无论如何,其于中国文学史上之地位,不可磨灭。万历刻本之存世,更为后世学者研究明代小说之演变,提供了珍贵之资料。 总之,《足本新刻金瓶梅词话》一书,不仅为明代小说之瑰宝,亦为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忽视之杰作。其艺术成就与历史价值,于后世愈显珍贵,诚为研究者与读者之必读。
〈汤品〉 一卷 〔五代十国南唐〕 苏廙 .茶书二十七种本(万历刻)
《汤品》一卷,五代十国南唐时苏廙所撰,乃茶书之珍品,流传至今,犹可见其精要。此书详述煎茶之法,辨水品、论火候、究器用、考器具,无不细致入微,堪称茶道之指南。苏廙生于南唐,地处江南,茶风盛行,故其书中所述,多与江南茶事相契合,尤重水之品性与火之掌控。 《汤品》首论水,以为煎茶之首务,水之清浊、甘苦、寒温皆与茶味息息相关。苏廙推崇山泉,以为甘美清冽者为上,江河之水次之,井水最下。次论火候,以为火之缓急、久暂皆需适度,急火易焦,缓火则失其香,故煎茶时需以文火徐徐煮之,方可尽显茶之真味。再论器用,以为煎茶之器,当以瓦器为佳,铜铁者次之,尤忌金银,恐夺茶之真香。 苏廙于书中又详述茶具之选用,以为茶炉须小巧玲珑,茶壶宜素净雅致,茶杯则以白瓷为佳,青瓷次之。茶具之陈设亦须讲究,务求简洁雅致,方可显茶之清雅。此外,苏廙对茶之分类亦有独到见解,以为茶有寒温之别,寒茶宜夏饮,温茶宜冬饮,故煎茶时需据时令而择茶叶。 《汤品》一书,虽仅一卷,然其内容博大精深,堪称茶道之经典。万历年间,此书被辑入《茶书二十七种》,刻印流传,广受茶人珍视。至今读之,仍可悟其茶道之精髓,实为茶文化之瑰宝也。
〈了凡四训〉 不分卷 〔明〕 袁了凡 .清光绪十五年湖北官书处刊本
《了凡四训》者,明袁了凡所著之书也。袁子名黄,字坤仪,号了凡,浙江嘉善人氏。此书乃其教诲后学,劝人向善之作也。书分四训,曰立命之学、曰改过之法、曰积善之方、曰谦德之效。四训皆以修身立德为本,旨在化民成俗,导人向善。 《立命之学》有云,天定人命亦由我立,以为人生福祸皆由自身修为,非命数所能限也。《改过之法》则教诲世人,有过必改,改之则善,未改则恶,与人为善,即是与己为善。其劝人莫以恶小而为之,莫以善小而不为,以修身立德为要务。《积善之方》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,劝人广行善事,积累阴德,以期来日之福。《谦德之效》则言谦逊为德之基,唯有谦逊,方能容纳百川,福缘自至,教人以谦卑待人,以宽容处世。 书中言辞恳切,劝世之旨尤明,实为明理修身之佳著。然也,其理之于今世,亦无不可通。其言“积善之家必有余庆,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”,诚为至理名言,实可为今人修身齐家之箴言。 《了凡四训》一书,其版刻流传甚广,清光绪十五年,湖北官书处曾重刊此书,以广其传。此刊本为清代官刻,刻工精湛,字于纸墨间清晰如绘,可供学者研读,亦可供文人珍藏。书中内容于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,旨在劝导世人修身积德,以求福安,实乃中国古典文化之瑰宝也。尚有诸多版本流传于世,其影响深远,直至今日。学者读之,可悟人生之真谛;世人习之,可明处世之大道。呜呼!其书虽古,其理尚新,实可为万世师表。
〈颜氏家训〉 二卷 〔北朝北齐〕 颜之推 .四部丛刊景印明辽阳傅氏刻本
《颜氏家训》二卷,北朝北齐颜之推所撰也。此书为家训之始祖,为后世所宗。颜之推,字介,琅邪临沂人,生于梁武帝天监十三年,卒于隋文帝开皇十七年。其人生逢乱世,历经梁、北魏、北齐、北周、隋五朝,官至黄门侍郎,著述颇丰,而《颜氏家训》尤为世所重。 是书凡二卷,二十篇,内容广博,涵括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之道。其言深切著明,既有儒家之礼教,亦杂道家之玄理,又兼佛家之慈悲。颜氏以自身之阅历,训诫子孙,务使其知所进退,明于取舍,守正持廉,以立身于乱世。其论学问,则强调博览群书,但求实用,不务虚名;论处世,则主张谦让和顺,宽以待人,严于律己;论家庭,则注重和睦相处,父慈子孝,兄友弟恭;论国事,则坚持忠君爱国,廉洁奉公,不徇私利。 《颜氏家训》之文,质朴无华,然其义理深邃,字字珠玑,篇篇皆可为后世法。此书不仅为颜氏家传之宝,更为中华民族之精神财富。后世学者,无论其为官为民,抑或为父为师,皆当以《颜氏家训》为镜,时时警醒,勿负先贤之期望。 是书版本众多,四部丛刊景印明辽阳傅氏刻本,乃其中之善本也。此本字迹清晰,版图精美,为研究《颜氏家训》之重要资料。夫《颜氏家训》,虽成书于千载之前,然其智慧之光,至今犹照耀人心,足见其价值之永恒。愿世人皆能读是书,习其道,以成己达人,为社稷之栋梁。 颜之推撰此书,意在传家,亦在警世。其苦心孤诣,可见一斑。《颜氏家训》不仅为一家之训,更可为天下之法。愿吾辈读之,能有所悟,有所得,不负先贤之苦心。是为简介。
〈金刚般若波罗蜜经〉 一卷 〔十六国后秦〕 鸠摩罗什 .元至正元年刘觉广江陵刊经所刻朱墨套印本
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》一卷,乃十六国后秦之际,西域高僧鸠摩罗什所译。此经为般若类经典之精华,言简意赅,阐扬空性妙理,为禅宗所重,亦为大乘佛教之根基。其文辞优美,义理深邃,流传千古,影响深远。 元至正元年,江陵刊经所刘觉广主持刻印此经,采用朱墨套印之法,实为典籍印刷之创举。朱墨套印者,朱色为正文,墨色为注释,两色交相辉映,醒目而悦目。此举不仅便于读者区分经注,更显古雅之态,堪称印本之佳构。 此本《金刚经》,字体秀丽,行格疏朗,朱墨分明,印刷精良,足见江陵刊经所工匠之匠心独运。其版本稀贵,为后世藏书家所宝,亦为学者研究元刻版本之重要资料。 佛家有云:“万般带不去,唯有业随身。”《金刚经》所言“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,如露亦如电,应作如是观”,正与此意相合。此经不仅为修道者之指南,更为世人洞悉人生真谛之明灯。 今人得此元至正元年刘觉广江陵刊经所刻朱墨套印本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》,当珍惜其版,研习其义,以期悟得般若智慧,得证菩提之道。此经之价值,非仅在于其版本之稀罕,更在于其所传佛法之深远,实乃佛教文化之瑰宝,中华典籍之明珠也。
〈菜根谭〉 一卷 〔明〕 洪应明 .民国二十年武进陶氏印本
《菜根谭》者,明季洪应明所撰,乃修身养性、处世接物之宝典也。其书一卷,言简意赅,意蕴深远,诚为士林所重。民国二十年,武进陶氏以精工刻印,遂使是书流布益广,嘉惠后学。 洪氏应明,字自诚,号还初道人,乃明末清初之高士。其生平事迹,虽史料匮乏,然观其著述,可知其学识渊博,德操高洁。《菜根谭》一书,大抵论处世之道、修身之法,兼及学问、治家、为政诸端。其言多取譬于物,或引古事,或述今情,皆能切中肯綮,发人深省。 是书分上下两卷,上卷多言修身养性,下卷则偏重于处世接物。其辞章虽短小精悍,然每一则皆有其独到之见解。如云:“淡泊以明志,宁静以致远。”又云:“处世不必与俗同,亦不必与俗异;做事不必令人喜,亦不必令人憎。”诸如此类,不胜枚举。其言平实无华,却寓含深意,读之令人心旷神怡,顿生豁然开朗之感。 陶氏印本,以精湛之技艺,镌刻于书版之上,字迹清晰,版面整洁,实为古籍中之珍品。其书既保存了明代刻本之原貌,又因民国时代之技术革新,得以精益求精。故此书不仅为研究洪应明思想之重要资料,亦为研究古籍印刷史之宝贵实物。 《菜根谭》一书,虽成于数百年前,然其思想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。其倡导之淡泊明志、宁静致远;其提倡之与世无争、和为贵,皆为现代社会所亟需。故读是书者,当以古为鉴,以今为用,方不负洪氏之苦心孤诣,亦不负陶氏之精工雅意也。
〈茶说〉 一卷 〔明〕 屠隆 .茶书二十七种本(万历刻)
《茶说》一卷,明人屠隆所撰,乃茶书二十七种之一,刊刻于万历年间。此书细述茶之品鉴、烹制、器具及茶道之精要,实为茶学之瑰宝。屠隆博学多才,于茶道尤有心得,《茶说》集其多年经验与智慧,字里行间无不显其茶道之精深。 书首论茶之产地,详述江南、闽浙、蜀地等名茶之特性,强调水土、气候对茶质之影响。屠隆谓:“茶之佳者,必生于山清水秀之地,采于清明谷雨之际,方得其真味。”其言切中肯綮,令人信服。 次论烹茶之法,从取水、煮火、候汤至投茶、分饮,一一细述,无不精妙。屠隆尤重水质,谓:“水为茶之母,泉清水冽,茶味自佳。”又言:“烹茶之技,贵在火候,火候适中,茶香四溢。”其细致入微,可见其对茶道之用心。 再论茶具,屠隆以为,茶具虽为小物,然其形制、材质、工艺皆影响茶味。其推崇紫砂壶,谓:“紫砂壶者,茶之良伴,久用益香。”又论茶盏、茶盘、茶匙等,无不一一品评,令人叹服。 末论茶道之精神,屠隆谓:“茶道者,修身养性之道,非仅为品味之乐。”其主张茶道应重礼仪、修心性,于品茶之中体悟人生。其言曰:“茶之为道,贵在淡泊,清心寡欲,方能得其真趣。”其言简意赅,深得茶道之精髓。 《茶说》一书,语言清新,论述精辟,既为茶学之经典,亦为修身养性之指南。屠隆以文人雅士之笔,书茶道之精要,令后人于品茶之余,亦能感悟人生之真谛。此书虽仅一卷,然其内容丰富,论说精当,实为茶道爱好者必读之作。
〈茶话〉 一卷 〔明〕 陈继儒 .茶书二十七种本(万历刻)
《茶话》一卷,明陈继儒所撰,收录于茶书二十七种本,万历年间刊刻。此书乃陈氏晚年之作,专论茶道,集其平生心得,为明末茶学之重要篇章。 陈继儒,字仲醇,号眉公,又号白石樵,松江华亭人。生于嘉靖三十七年(1558年),卒于崇祯十二年(1639年)。陈氏博学多才,精通诗文书画,尤好茶道。其《茶话》一书,不仅详述茶之产地、品种、制法、烹饮之法,更兼论茶之文化内涵,融儒释道三家之旨,阐发茶道与人生哲理之关联。 《茶话》开篇即言:“茶之为物,清而远,淡而和,味之至者为道。”陈氏认为茶不仅为饮品,更是一种修身养性之道。其论茶之产地,首推武夷、龙井、蒙顶,详述各地茶之特色及其优劣。论茶之制法,则强调火候、晾晒之精细,以为制茶之关键在于“火候适中,晒晾得法”。论烹饮之法,则提倡“水宜清、火宜缓、器具宜洁”,以为烹茶之道在于“心静神和”。 陈氏于书中不仅论茶之技艺,更论茶之文化。其言:“茶者,静心之具也,饮茶可使人清心寡欲,去烦去躁。”又言:“茶与禅相通,饮茶可悟道。”陈氏认为饮茶不仅是物质享受,更是精神修炼,茶道与儒家的“中庸”、道家的“无为”、佛家的“禅定”皆有相通之处。 《茶话》一书,内容丰富,论述精辟,不仅为茶学之重要著作,更为研究明代文人生活及思想文化提供了珍贵资料。此书于万历年间刊刻,流传至今,为后世茶学之经典,影响深远。
〈茶寮记〉 一卷 〔明〕 陆树声 .茶书二十七种本(万历刻)
《茶寮记》一卷,明陆树声撰,载于《茶书二十七种》本,万历年间刻印。此书专论茶事,精微详尽,实为茶学之瑰宝。陆氏以茶之采摘、制作、烹煮、品饮,无一不涉,其旨趣高远,文笔清雅,堪称茶文化之集大成者。 开篇论茶之采摘,陆氏言:“采茶者,必择时令,须得春阳初动,露珠未晞之时,方能得其精魄。”此言采茶须趁天时,方能得其上乘之品。继而论制茶之法,谓:“制茶之法,贵在精工细作,火候须得当,否则茶虽美而味不醇。”此言制茶之技,重在火候,稍有差池,则茶味失真。 继而论烹茶之术,陆氏曰:“烹茶之水,须取山泉之清冽,火候须得文武相济,方能煮出茶之真味。”此言烹茶之法,水与火二者缺一不可,方能成其佳品。至于品茶之道,陆氏更以“三品”为论,谓:“品茶有三,一曰观其色,二曰闻其香,三曰尝其味。”此言品茶之要,须细致入微,方能得茶之真趣。 陆氏又论茶器之选,谓:“茶器须择其精良,器皿不洁,则茶味不纯。”此言茶器之精,实为茶事之关键。此外,书中更详述茶与人之关系,谓:“茶之为物,可清心明志,可修身养性,诚君子之良伴也。”此言茶之功效,不仅在于味美,更在于其修身养性之益。 《茶寮记》一书,虽篇幅短小,然其内容博大精深,实为茶学之经典。陆氏以茶事为媒,融儒释道三家之精髓,言茶即言人,言人即言道,其文虽简,其意却深远。读此书者,不仅可得茶之真味,更可悟人生之真谛。故此书乃茶文化之瑰宝,不可不读也。
〈烹茶图集〉 一卷 〔明〕 喻政 .茶书二十七种本(万历刻)
《烹茶图集》一卷,明喻政所辑,乃茶书二十七种之一,万历年间刻印。是书集古今烹茶之法,绘图附说,详述茶事,为茶学之要典。 喻政,字正之,号岐山,江西南昌人,万历进士,官至刑部侍郎。其博学多才,雅好茶道,尝游历山川,访名士,探茶源,遂成此书。书中广收博采,自陆羽《茶经》始,下及唐宋元明诸家茶论,可谓集大成者。 《烹茶图集》首列茶源,述茶树之种、茶地之宜、采茶之时、制茶之工,无不详备。次列茶具,自茶炉、茶铛、茶碾、茶罗,以至茶盏、茶匙、茶筅,皆绘图细说,形制、用法,一一彰显。再列烹茶之法,分煮茶、点茶、煎茶、瀹茶诸式,每式皆有图有文,步骤分明,可谓精妙。 书中尤重茶道之雅,论茶之品、茶之味、茶之韵,兼及茶席之陈、茶友之会、茶境之幽。喻政以为,烹茶非仅为饮,实为修身养性、陶冶情操之事。故其说茶,既重其技,亦贵其道。 是书图文并茂,笔法细腻,刻印精美,为明代茶书之翘楚。其内容宏富,考据精详,融理论与实践于一炉,堪称茶学之瑰宝。透过此书,可观古人茶事之繁盛,亦可窥茶道之深邃,洵为后世研茶者之津梁。 《烹茶图集》一卷,字四千有馀,文约义丰,洵为茶学之要典。其辑者喻政,既精茶事,亦通文墨,故其书既有学术之价值,亦有艺术之魅力。读此书者,既可得烹茶之技,亦可悟饮茶之道,诚为茶人不可不读之佳作也。
〈茗谭〉 一卷 〔明〕 徐𤊹 .茶书二十七种本(万历刻)
《茗谭》一卷,明徐𤊹撰,乃茶书二十七种本之一,万历年间刊刻。徐𤊹,字不详,浙江山阴人,生于明嘉靖间,卒于万历中,为明代著名茶学家,其茶学著作颇丰,皆传于世。 《茗谭》一书,专论茶道,内容详实,分为十篇,每篇章立一个主题,涵盖种茶、选茶、采茶、制茶、点茶、尝茶等各个环节。其所述茶道,不惟述其然,更述其所以然,博引古今,旁征博引,且文风雅致,颇具文学价值。 首章《原种》篇,论述茶之起源及发展历程。徐𤊹认为,茶之原种出自中国西南地区,自汉魏以来,逐渐传播至全国,成为人们日常饮品之一。他还详细介绍了各地茶叶的种类、特点及其命名由来,为研究明代茶叶品种提供了珍贵资料。 第二章《择采》篇,论述选茶的标准及方法。徐𤊹提出,选茶应遵循“时、地、人”之原则,即采茶之时间、地点及采茶之人皆需讲究。他还指出,选茶应注意茶叶的形状、颜色、香气及口感等方面,并提出“嫩、鲜、肥、洁”之四字标准,为后世选茶提供了理论依据。 第三章《采制》篇,论述采茶及制茶之技巧。徐𤊹认为,采茶宜在清晨,以露水未干时为佳,且需轻采轻放,以免损伤茶叶。制茶则需讲究火候及手法,以确保茶叶色、香、味俱全。 第四章《点品》篇,论述点茶之法及品茶之艺。徐𤊹提出,点茶需注重水温、茶具及水量之把控。品茶时,需观茶之色、闻茶之香、尝茶之味,细细品味,才能领略茶中真趣。 第五章《煮试》篇,论述煮茶、试茶之法。徐𤊹认为,煮茶之水极为关键,需选洁净甘甜之山泉水。煮茶时,火候宜适中,以免茶味过浓或过淡。试茶则需通过观、闻、尝三法,辨别茶叶之优劣。 第六章《藏贮》篇,论茶叶贮藏方法。徐𤊹认为,茶叶贮藏需防潮、防虫、防异味,宜用陶罐、瓷罐或木盒密封保存,且应置于阴凉干燥处,以保持茶叶色香味品质。 第七章《器具》篇,专门介绍茶具种类及使用。徐𤊹列举了茶炉、茶壶、茶盏、茶盘、茶匙等茶具,并详细介绍了它们的材质、形状、用途及选择方法。他强调,茶具的选择与茶叶品种、水质及个人喜好密切相关,需讲究协调统一。 第八章《水源》篇,专门论述泡茶用水的选择。徐𤊹认为,水为茶之母,好茶需好水相配。他列举山泉水、江河水和井水等各类水源,指出山泉水为上品,因其清冽甘甜,能充分激发茶香。他还介绍了鉴别水质优劣的方法。 第九章《品茗》篇,论述品茗的礼仪及意境。徐𤊹认为,品茗不仅是一种味觉享受,更是一种精神追求。他提倡以清静、淡泊的心态品茶,方能领略茶中真趣。他还介绍了品茗时的礼仪规范,如茶具摆放、斟茶顺序、敬茶礼节等,以期达到陶冶性情、修身养性之目的。 第十章《茶录》篇,记载了各种名茶的特征及制作方法。徐𤊹通过实地考察和文献考证,详细记录了当时流传较广的名茶,如西湖龙井、武夷岩茶、黄山毛峰等。他还介绍了这些名茶的产地、采摘时节、制作工艺及品质特点,为研究明代名茶提供了重要参考。 总而言之,《茗谭》一书,对茶道之论述,既全面系统,又深入浅出,且文采斐然,实为茶学经典之作。其所述茶道,既有一定理论深度,又有一定实践价值,为后世茶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。此外,《茗谭》一书,对明代茶文化的发展,亦有一定影响,是研究明代茶文化的重要文献。
〈十一家注孙子〉 三卷 〔三国魏〕 曹操等注 .宋刻本
《十一家注孙子》三卷,乃三国魏时曹操等诸贤所集注《孙子兵法》之典籍也。其间诸家之说,或言兵法之精微,或道战阵之机要,皆荟萃一编,足为后世习兵之圭臬。曹操,字孟德,魏之开国之君,雄才大略,长于用兵,其注《孙子》,尤见其深邃之思,精辟之论。自曹氏以下,诸家之说,或引经据典,或据实述事,皆能发前人未发之覆。此书乃宋时所刻,雕版精良,字迹工整,实为古籍之珍本也。 《十家注孙子遗说》一卷,乃宋人郑友贤所撰。郑氏,生卒年未详,然其学博才优,尤精于兵法。此卷乃其采掇前人论说,补《十一家注》之遗,以成一家之言。观其文,所引诸家之说,皆能切理餍心,钩玄提要,或补前注之阙,或正前人之误,诚为研究《孙子兵法》者不可或缺之参考。 宋刻之本,为后世所重。宋书纸墨之精,刻印之工,自古称善。此二书虽经数百年之沧桑,然幸赖先贤之呵护,得以流传至今。其版式古雅,字画端整,阅之令人肃然起敬。且其内容之丰富,论说之精当,实为研究古代军事思想之瑰宝。 此二书,《十一家注孙子》与《十家注孙子遗说》,一为魏时诸家之集注,一为宋人郑氏之遗说,皆能阐发《孙子兵法》之奥义,实为兵家之秘笈。宋刻本之流传,更添其价值之重,诚为古籍之瑰,学术之宝也。 今人研习《孙子兵法》,若不阅此二书,则犹未见全豹,难窥其真谛。故此二书之存在,不仅为古籍之珍本,更为兵家之明灯,导引后人研习兵法,探究古人智慧之所在。是以此书之存世,洵为学术界之一大幸事,亦为兵家之一大福音也。 是以简介此书,既述其版本之珍贵,亦道其内容之精要,俾令世人知此书之价值,进而研习之,传承之,以光前裕后,继往开来云尔。
本网所整理收集的公共领域版权的古籍电子版,均来自网络,仅用于交流、学习,非商业用途。如个别有侵权嫌疑,请告知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