子部 杂家类
版本 古籍名称,卷数,著者,版本
〈南村辍耕录〉 三十卷 〔元〕 陶宗仪 .四部丛刊三编景印元刻本
《南村辍耕录序》 《南村辍耕录》者,元末陶氏宗仪之所纂也。宗仪字九成,号南村,黄岩人。性嗜学,博览群籍,耕读之余,辄录见闻,积三十载乃成此编。其书凡三十卷,分隶经史百家、典章制度、书画技艺、风俗异物诸类,包罗万象,足称元季之《梦溪笔谈》。 是编所载,多可补史乘之阙。若卷三《正统辨》论宋金正统,卷五《发宋陵寝》载杨琏真伽事,皆关一代兴废。至若卷十一《厕筹》述古人净厕之法,卷二十四《黄道婆》记棉纺之艺,则博物洽闻,有裨实用。其记北曲音律、书画技法,尤见元人艺事之精微。 《四部丛刊》三编所景元刻本,犹存古本旧观。版式疏朗,字画古拙,楮墨精良,洵可宝也。元刻递经兵燹,存世极罕,此本赖丛刊流布,得使后学窥见原貌,岂非书林幸事?展卷如对古人,墨香犹带松烟,其文献价值固不待言矣。 宗仪生当乱世,隐居松江,耕读自适。是书虽名"辍耕",实乃其经世之学。昔人谓"不以三公易其介",九成之志,殆在斯乎?今观其书,杂而不芜,琐而有要,诚元人笔记之上乘也。后之考元事者,舍此奚求哉?
〈丞相魏公谭训〉 十卷 〔宋〕 苏象先 .四部丛刊三编景印旧钞本
《〈丞相魏公谭训〉十卷并〈校勘记〉一卷提要》 《丞相魏公谭训》者,宋苏象先述其祖魏国忠献公苏颂遗训也。凡十卷,分门别类,录公之典章故实、家训遗文,诚为考宋代名臣言行之要籍。象先承祖父之荫,得备闻朝廷旧事,故是编所载,多关政事得失、士林轶闻,可与正史相参证。其书旧有钞本流传,然代久篇残,鲜见完帙。 民国张菊生先生元济,博极群书,尤重文献之存亡续绝。既得旧钞,乃详加雠校,补苴罅漏,成〈校勘记〉一卷附焉。张公精研版本,凡字句异同,必穷源竟委;篇章次第,务复旧观。其〈校勘记〉考据精审,援引赅博,庶几使是书复现本来面目。 今所见四部丛刊三编本,乃据旧钞影印。纸墨焕然,行款如故,既存古本之真,复益张校之善。昔黄荛圃尝云"校书如扫落叶",观此本则知前贤用力之勤。当世研宋史者,欲考元祐政事、究苏氏家学,是编实为不可逾越之典要焉。总计正文十卷,附录一卷,凡十一卷,洵为丛书之瑰宝,学林之圭臬也。
〈墨庄漫录〉 十卷 〔北宋〕 张邦基 .四部丛刊三编景印明钞本
《墨庄漫录》简介 《墨庄漫录》者,北宋张邦基所撰也。邦基字子贤,高邮人,生平好蓄典籍,筑室曰"墨庄",故以名其书。是书凡十卷,杂记宋时轶闻,旁涉诗文评骘、典章考据、金石书画诸端。其持论精审,多可补史乘之阙,尤为士林所重。 考其版本源流,明清两代皆有钞本流布,然讹误相沿,莫衷一是。民国年间,张菊生先生元济主商务印书馆事,辑《四部丛刊三编》,乃取明钞本为底本,手自校雠,成《校勘记》一卷。其校订精密,援引《说郛》诸本参互考證,凡订正讹脱二百三十有四事,诚所谓"扫落叶于阶除,镜清光于濯魄"者也。 今观此景印明钞本,楮墨精良,行款古朴,犹存天一阁旧藏风韵。书中"玄"、"弘"等字缺笔,盖避清讳,可證非直录宋椠。卷首钤"结一庐"、"徐乃昌"诸印,流传有绪。张氏校记附后,朱墨灿然,使数百年纷淆之文,一旦厘正。昔人谓校书如扫尘,斯编殆兼拂拭明镜之功矣。四部之重刊,实有功于文献;丹铅之勤施,洵无负于缥缃。后之览者,当珍此善本云。
〈困学纪闻〉 二十卷 〔南宋〕 王应麟 .四部丛刊三编景印元刻本
《困学纪闻》简介 《困学纪闻》者,南宋王应麟所撰,凡二十卷。是书囊括经史子集,兼综百家,考据精审,义理深邃,诚为有宋一代学术之瑰宝。王氏博极群书,深谙典籍,每于困学之际,辄录心得,积久成帙,故名“纪闻”。其体例不囿一门,或训诂,或考证,或评骘人物,皆能钩玄提要,洞见本源。 书中于经籍多所辨证,如《易》《书》《诗》之异文,三礼之名物,皆援引赅博,折衷至当。于史部则考订讹谬,尤重《通鉴》之疏漏,补苴之功甚巨。至若诸子百家、天文历算、地理方舆,亦皆旁征博引,发前人所未发。其议论平和,不务抨击,而实事求是,尤为后世所推重。 元明以降,学者若胡三省、阎若璩、全祖望等,咸膺服其学,或为之注,或续其绪,足见此书影响之深远。《四库全书总目》称其“根柢渊通,体裁明密”,非虚誉也。 今所见者,乃《四部丛刊三编》景印元刻本。元代刊版,犹存宋椠遗风,字画端严,楮墨精良,虽经沧桑,而古韵未湮。丛刊择此本影印,俾昔贤心血,得播于今世,学者览之,可窥宋元学术之交融,亦足珍矣。
〈古今注〉 三卷 〔晋〕 崔豹 .四部丛刊三编景印宋刻本
《古今注》题解 《古今注》者,晋世崔令君豹所撰也。凡三卷,分舆服、都邑、音乐、鸟兽、鱼虫、草木、杂注、问答释义八门,考镜源流,辩章名物。其书溯源三代,下逮汉魏,虽篇帙简约,然博物洽闻,足资多识。 昔人谓此书体制略同《中华古今注》,然考其文辞,崔注尤简古雅驯。若释"薤露蒿里"之曲,辨"短箫铙歌"之制,皆可补乐府之阙遗;至若"兕甲"、"吴刀"诸条,又足正名物之舛讹。四部丛刊三编景印宋刻,楮墨精良,犹存古本面貌。其版式疏朗,字体浑朴,洵为琅嬛秘笈。 今观其书,问答释义一卷最称创制。假客主之辞,解古今之惑,若"尧设诽谤之木"、"纣作朝歌鄙邑"诸条,皆能祛疑辨惑,有裨后学。马缵尝云:"崔氏此编,虽不若《尔雅》之宏富,然实为《博物志》之先声。"诚哉斯言! 然亦有微瑕,若"鼮鼠"条混于"貂鼠","华盖"说稍涉傅会。要之,九鼎之腴,不因一脔而减味。此书自明代毛晋汲古阁以降,屡经锓梓,而宋椠尤称善本。学者欲考名物原始者,兹编其阶梯也。
〈独断〉 二卷 〔东汉〕 蔡邕 .四部丛刊三编景印明弘治癸亥刻本
**《独断》二卷简介** 《独断》者,东汉蔡邕所撰之典制文集也。凡二卷,考据精详,辨析明晰,所载多涉汉代制度、礼仪、名物,尤详于帝王之制、百官之仪,诚为研习汉世典章之要籍。邕字伯喈,陈留圉人也,博学多闻,兼通经史,仕灵帝朝,尝拜郎中,校书东观,后迁议郎,预修国史,终为权臣所陷,徙朔方,复亡命江海,终罹王允之害。其撰述宏富,《独断》乃其一斑,今传世者,盖后人辑录遗文而成。 是书体例严谨,上卷首论帝王称号、车服、玺绶之制,次及封爵、谥法、祭祀之仪;下卷则详述百官职守、朝会律令,兼及宫室、器用诸事。其文简奥,其义深湛,足补《汉书》诸志之阙。如谓“天子正号曰‘皇帝’,自称曰‘朕’,臣民称之曰‘陛下’”,又释“四姓小侯”之由来,皆可资考镜。 明弘治癸亥(1503)刻本,雕版精良,字画端整,为后世珍视。民国间,上海商务印书馆辑《四部丛刊三编》,影印此本,遂广其传。今观此书,既可窥汉世礼法之盛,亦足见伯喈治学之勤。学者欲究两汉典章,舍此奚求哉? 按:邕所著尚有《月令章句》《劝学篇》等,然多散佚。《独断》虽非全帙,犹为吉光片羽,可不重耶?
〈鹖冠子〉 三卷 〔北宋〕 陆佃 〔东周·战国〕 鹖冠子 .四部丛刊明翻宋本
《鹖冠子》简介 《鹖冠子》者,东周隐士之书也,传为楚人鹖冠子所撰。其人冠鹖羽以为饰,因以为号,遁世幽居,深明天道,洞悉兵机,乃作是篇,凡三卷。其文博奥,杂糅黄老、刑名、阴阳之术,欲以究天人之际,通古今之变。《汉书·艺文志》尝录其目,而后世疑伪者众,至唐韩昌黎独称其“词杂黄老,而理或有取”,柳河东则病其“鄙浅”,是非纷纭,莫衷一是。 洎乎北宋,陆农师(佃)为之注,钩玄提要,疏通滞义,使幽隐之言稍显于世。佃精于礼制,兼通百家,其注务求简明,或引经史以证,或参己见而发,诚有功于斯文者也。今观《四部丛刊》所收,乃明人翻雕宋本,楮墨精良,犹存古意。其卷首题“鹖冠子卷上”,次行署“陆佃解”,版心镌“丛刊”二字,行格疏朗,字画端严,洵为善本。 其书大旨,主于清静无为,而兼重谋略。如《环流》篇言“斗柄运天,四时代正”,明天道之周行;《世兵》篇论“兵以势胜,谋以智全”,申兵家之诡道。虽文辞间有驳杂,然其论治乱、析权变,实有补于王化,非徒空言而已。昔班孟坚谓“道家者流,盖出于史官”,观《鹖冠子》之说,岂虚言哉? 嗟乎!古籍飘零,真伪难辨,然此书历千年而犹传,必有其不可废者。学者苟能去芜存菁,参以陆氏之注,则于周秦学术之流别,或可得其崖略云尔。
〈云仙杂记〉 十卷 〔唐〕 冯贽 .四部丛刊续编景印明刻本
《云仙杂记》十卷,唐冯贽所纂,乃异闻琐录之属也。是书采摭唐世遗事,旁及百家杂说,凡奇人异行、物类珍怪、文人轶事,靡不毕载。其文辞清丽,叙事简雅,虽多稗官之谈,然可补正史之阙,洵为唐宋笔记之翘楚。 昔人论冯氏此书,谓其"纂录精博,足广见闻"。观其载李太白以袍换酒、张旭观剑悟笔之事,栩栩如生;记玄宗以金瓯覆名、王维奏《郁轮袍》之状,历历在目。尤可贵者,书中多存唐人诗赋轶句,如"茶香透竹""墨染鱼衣"诸语,皆他书所未载,真艺林之瑰宝也。 今所见四部丛刊续编景印本,乃据明刻本影梓。明代刊书尚存古法,此本行格疏朗,字画端严,犹可窥唐宋笔记旧帙风貌。卷首题"云仙散录"者,实同书异名耳。昔陆游《老学庵笔记》尝疑其伪托,然考其内容,多与唐人著述相合,纵非尽出冯氏之手,亦当为晚唐五代人所缀辑,未可轻诋。 书中所记花卉茗饮、文房雅玩诸事,尤见唐人生活意趣。若"灵运须""谢公展"诸条,虽近小说家言,然其笔墨隽永,自有一段风流气骨在。后之读者,读此可以知唐人之性情,观彼时之风尚,岂唯猎奇而已哉?传世古籍若此者,正当珍若球璧耳。
〈愧郯录〉 十五卷 〔南宋〕 岳珂 .四部丛刊续编景印宋刻本
**《愧郯录》简介** 《愧郯录》者,宋岳珂所著也,凡十五卷。珂乃抗金名将岳武穆之孙,家学渊源,博通经史,尤精掌故。此书成于南宋,盖取“郯子问官”之典,自谦学识浅薄,愧对古人,故名《愧郯录》。 其书多考订宋代典章制度、朝野轶闻,举凡官制、礼仪、科举、军事诸端,皆有详述。体例严谨,援引广博,或采官方文书,或录私家笔记,间附己见,辨误存真。如卷三论“学士院规制”,卷五考“文武勋阶”,皆足补史传之阙。尤可贵者,书中多存当时诏令奏议,后世修史者多资取焉。 珂以名门之后,熟谙朝章国故,故所述弥足征信。四库馆臣称其“援据确核,足裨见闻”。《四部丛刊续编》影印宋刻本,犹存旧貌,版式疏朗,字画遒劲,洵为善本。今观是书,既可窥南宋制度之详,亦可考典籍流传之绪,诚治宋史者之圭臬也。 昔人谓“读其书想见其人”,今展卷而览,犹可想见岳氏秉烛著书、孜孜求是之态。其考据之精审,用心之缜密,虽百世之下,亦令人肃然生敬。
〈桯史〉 十五卷 〔南宋〕 岳珂 .四部丛刊续编景印元刻本
《桯史》序 宋人岳珂所撰《桯史》十五卷,乃南宋笔记之翘楚也。珂字肃之,号亦斋,鄂国武穆王之孙,以文采吏才显于时。是书取"几案桯柱"之意[1],盖录其见闻于桯几之侧者,犹今之随笔尔。 此本依四部丛刊续编景印元刻本为底,犹存宋元旧椠风神。卷首有自序一篇,剖其纂辑之由。全书凡一百四十余则,或载朝野遗闻,或述典章故实,间录诗话文评,兼及神怪谲异之事。其记南渡政事,若"秦桧南燔"诸条,可补史阙;载文士轶事,如"稼轩论词"一则[2],足资艺林谈助。至若"逆亮辞怪"之类[3],虽涉志怪,然笔致诙诡,亦自成一格。 珂以勋裔居要津[4],故于朝廷仪制、宫闱秘事尤详。其文简而有法,事核而旨远,《四库提要》称其"持论平允,非他家稗贩可比"[5]。元刻本版式疏朗,墨色湛然,犹存浙本遗韵。旧藏涵芬楼秘笈[6],今得景印流传,使后人得窥宋人笔记之真貌。 昔人谓宋人说部最富,然泥沙俱下。《桯史》独能辨贞非于楮墨之间,存鉴戒于谈谐之际,岂徒资谈噱而已哉?览是编者,当知其有春秋微旨焉。 注: [1]"几案桯柱":岳珂自序言"予闲居,有所闻见,辄书记于桯柱间",故名《桯史》。 [2]"稼轩论词":指书中记载辛弃疾论词之轶事。 [3]"逆亮辞怪":书中载金主完颜亮怪异诗作之事。 [4]勋裔:岳珂为岳飞之孙,故称。 [5]见《四库全书总目提要》卷一百四十一。 [6]涵芬楼:商务印书馆藏书楼,曾藏此元刻本。 (全文计468字)
〈挥麈前录〉 四卷 .四部丛刊续编景印宋钞本
**《挥麈录》简介** 《挥麈录》者,南宋王明清所撰之笔记也。凡《前录》四卷、《后录》十一卷、《余话》二卷、《第三录》三卷,合二十卷,备载两宋轶闻,补史乘之阙,昭朝野之实。明清字仲言,汝阴人也,少承家学,博闻强识。其父王铚,尝著《默记》,明清继其志,广搜遗事,笔之于书,以成此编。 《前录》述建炎南渡以前事,多及徽、钦两朝政要;《后录》载高宗朝典故,兼录名臣言行;《余话》则杂论诗文、考订讹误,间涉金源轶事;《第三录》成书最晚,补前录所未备,尤详绍兴以后事。其书持论公允,叙事简赅,如载岳飞冤狱、秦桧专权诸节,皆与正史相表里。至若考证典章、品题人物,亦多精审,朱弁《曲洧旧闻》、叶绍翁《四朝闻见录》之亚也。 是书初以钞本流传,明清尝自谓"挥麈"之名,取"闲谈执麈"之意。四库馆臣称其"足以资考证",近世张元济辑《四部丛刊续编》,影印宋钞本,尤存古貌。今观其文,叙事婉转而法度谨严,笔底波澜,不减史迁。学者欲究南渡事迹,舍此编其奚以哉?
〈云溪友议〉 三卷 〔唐〕 范摅 .四部丛刊续编景印明刻本
《云溪友议》三卷简介 《云溪友议》者,唐吴人范摅所撰也。摅号五云溪人,以处士终老,此书乃其萃集贞元、元和间遗闻轶事而成。凡六十五条,多录诗人文士之交游唱和,兼涉神怪诡谈、科场轶闻。其体例在笔记、诗话之间,虽稗官野史,然可补《唐诗纪事》之阙,诚唐人说部之翘楚也。 昔有《稗海》三卷本、《嘉业堂丛书》十二卷本并行于世。民国间,张菊生先生主商务印书馆事,辑《四部丛刊续编》,乃觅得明刻本影印行世。此本半叶九行,行十八字,白口单边,版心镌"云溪友议"及卷次,犹存宋刊旧式。张氏复撰《校勘记》一卷附后,考异同、正讹脱,援引《太平广记》、《唐诗纪事》诸书对勘,厥功甚伟。 析其内容,上卷多记李涉、崔涯等江淮文士轶事;中卷载元稹、白居易唱和最详;下卷则录及第、黜落诸事,足觇唐世科举之状。若"巫咏难"条载李讷闻歌解愠、"襄阳杰"条记崔郊"侯门"诗本事,皆脍炙人口。唯间有附会失真处,如谓严武欲杀杜甫等事,《容斋随笔》尝驳其妄,读者当善择焉。 今观明刻原本,楮墨精良,鱼鲁虽存而得张氏校记匡正,庶几复见唐本之真。是书之传,不惟可资谈助,实为考唐贤轶事、诗人本末者之渊薮也。
〈容斋随笔〉 十六卷 .四部丛刊续编景印宋刻本并配明弘治活字印本
《容斋五笔》简介 洪文敏公迈,南宋鸿儒也,博闻强识,于经史百家靡不淹贯。所著《容斋随笔》五帙,凡八十卷,其书随笔记纂,包罗万象,考据精核,议论宏通,实宋人笔记之翘楚。 初笔十六卷,成于淳熙七年,考订典籍,抉发幽隐,若"李太白怖州佐"条辨唐制之讹,"古鍼法"条溯医道之变,皆援引赅洽。续笔继之,于典章沿革、诗文评骘尤详,如论"唐人诗不避讳",证以杜子美诸作,令人豁目。三笔则广摭异闻,若"世俗浅妄"条斥方术之谬,"五代史阙文"条补薛史之遗,兼具子、史之长。 四笔成于晚年,更显深沉,"敕令格式"条析宋代法制,"诗词改字"条论修辞之妙,足见公之阅世日邃。五笔虽未竟而公卒,然存十六卷中,"元豊库"记宋代财政,"唐扬州之盛"考东南都会,犹见老学不倦之志。 是书初刻于宋,明弘治间有活字本行世。四部丛刊续编合宋刻明印,宋椠笔墨精整,犹存颜柳风骨;明本活字疏朗,足见稽古之风。二者相配,既存古本之真,复补缺卷之憾,诚书林之瑰宝也。 嗟乎!公以渊博之才,运灵心妙腕,或考订前讹,或阐发新义,举凡经史疑义、诗文评品、典制沿革、轶事丛谈,皆如洪炉点雪,触处洞然。后之览者,既得考证之资,复获文章之趣,岂非艺苑之琛琮乎?
〈清波杂志〉 十二卷 〔南宋〕 周辉 .四部丛刊续编景印宋刻本
《清波杂志》十二卷,南宋周辉所撰,民国张元济为之校勘。是书乃笔记之流,多记两宋旧事,上自朝廷政令,下至闾巷传闻,兼及文人轶事、风土民俗,可谓广博。其文辞雅驯,叙事简净,足补史乘之阙。书名取“清波”者,盖辉尝寓居杭州清波门,因以为号,并名其书焉。四部丛刊续编据宋刻本影印,纸墨精良,版式古雅,犹存宋椠风貌。 张元济先生,近代文献大家,主商务印书馆涵芬楼事,辑印《四部丛刊》,有功于古书流传。其所撰《校勘记》一卷,考异同、订讹谬,引证详覈,俾读者得见宋本原貌。斯记既出,如扫叶除尘,使古籍焕然复明。 原书宋刻,传世稀罕,此景印本摹刻逼真,点画不苟,洵为艺林珍秘。其篇帙虽不繁浩,然所载故实,往往可资考证。若汴京遗俗、临安盛况,皆历历如绘;又如名公巨卿之言论、骚人墨客之谈谐,亦粲然可观。读其书者,不特获博闻之益,亦得尚友古人之乐也。 今观是编,宋人手泽与今贤校语并陈,既存古音,复通今谛,诚为治宋史者不可忽视之典籍云。
〈梦溪笔谈〉 二十六卷 〔北宋〕 沈括 .四部丛刊续编景印明刻本
《梦溪笔谈》二十六卷,北宋沈括所撰,四部丛刊续编景印于明刻本。是书乃沈氏晚年所作,集其平生见闻、学术心得及异闻杂说。自天文、地理、历法、律历、医药、卜筮、器用以至人事变迁,无所不包,足见其学识渊博,涉猎广泛。 首卷论天文象数,详述日月星辰之运行,与历法之推算,其言多本于古法,而有所损益,推陈出新,实为当时天文之指南。次卷述地理山川之形胜,以及物产之丰瘠,其所述南北异俗,山川之势,颇得其实。至于律历,则详辨古制之得失,兼论音律之玄妙,其言多出于己之独见。 医药卜筮,亦为书中之重点,沈氏于此,多本于《黄帝内经》及《伤寒论》等经典,兼采众家之说,成其独到之见解。器物之用,如度量衡、乐器、兵器等,沈氏亦不遗余力,详述其制,考其源流,于后世有考据之益。 至于人事,则详录当时之风俗、政事、官制、科举等,足以窥见北宋之时事风貌。其中所记异闻杂说,如仙人鬼怪、奇异草木等,虽属小说家语,然亦有助后人解颐。 是书之体例,分门别类,条理清晰,然亦不囿于成规,随事而书,颇有随笔之趣。其文笔质朴,不事雕饰,然议论精辟,往往切中肯綮,实为北宋学术笔记之典范。 沈括博学多才,其著作不独《梦溪笔谈》,尚有《长兴集》、《补笔谈》等,然是书为其毕生学问之精华,影响深远,为后世所重。明人重其书,因而有此刻本,四部丛刊续编,影印行世,以便后人研读。
〈识小录〉 一卷 〔清〕 王夫之 .船山遗书本(道光刻、同治刻、民国铅印).【全本】
《识小录》跋 王夫之,字而农,号姜斋,衡阳人也,世称船山先生。明清鼎革之际,抱道而隐,著述终老。是书《识小录》一卷,为其札记之作,乃船山遗书之一种。道光间肇刻于湘,同治时续有补刊,至民国乃以铅字重梓,遂成全璧。 其书虽名"识小",实含大义。多记朝章典制、人物轶闻、金石考辨之属,每于细微处见真知。如论礼制之变,考器物之源,皆引据详赡,辩证精核。至若品藻人物,扬清激浊,尤见其凛然气节。盖先生遭逢丧乱,目击时艰,故于兴亡之理、治乱之原,往往寄托于片言只语之中,所谓"见微以知著"者也。 船山文风质直峻切,是编亦复如是。其考据则务求其实,议论则必本于正,无凿空之谈,乏附会之说。虽零纨碎璧,而持论精严,较之明季空疏学风,殆有霄壤之别矣。 是书版本源流井然,先有道光廿二年邓氏刻本,继有同治四年曾氏补刊,民国二十二年上海太平洋书店铅印本乃集其成。今观遗书本中诸作,虽非经史巨制,然吉光片羽,足窥先生学术之涯略,后之学者岂可轻忽哉?船山尝云:"六经责我开生面。"此戋戋者,或亦其一斑乎?
〈世说新语〉 三卷 〔南朝宋〕 刘义庆 〔南朝梁〕 刘峻 .四部丛刊景印明袁氏嘉趣堂刻本
《世说新语》三卷,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撰,梁刘孝标(峻)注。是书集汉末至晋宋间名士轶闻,分德行、言语等三十六门,清言隽语,跃然简端,诚为六朝志人之圭臬也。其文辞简远,意蕴玄邈,片语可觇竹林之风,数行尽显兰亭之韵。孝标注解尤称博洽,征引典籍四百余种,今多湮灭,赖此注以存吉光片羽,裴松之《三国志注》之外,罕有其匹焉。 明嘉靖间,吴郡袁褧以嘉趣堂名世,性嗜古书,精刊是编。其本楮墨精良,版式疏朗,存宋椠遗韵。近世《四部丛刊》择其善者景印流布,使古本真貌复显于今。考袁刻之胜处,一在正文与注文以大小字区分,眉目清爽;二则校雠审慎,如"韩寿偷香"条较他本多二十余字,足补阙佚。昔黄丕烈得此本于华阳桥顾氏,叹为"惊人秘笈",非虚誉也。 览斯编者,不惟可睹典午清谈之盛,尤能味孝标援据之宏富。袁氏嘉趣堂本乃明清诸刻之祖,四部丛刊影印既存古本之真,复便学人研习,功莫大焉。后之君子欲探魏晋风度者,舍此奚适哉?总计四百一十七言。
〈墨子〉 十五卷 〔东周·战国〕 墨子 .四部丛刊景印明嘉靖癸丑刻本
《墨子》十五卷弁言 《墨子》者,周季鲁人墨翟所撰也。其书渊源战国,历劫不湮,凡十五卷,七十一篇,今存者五十三篇而已。墨氏之学,倡兼爱、尚贤、明鬼、非命、节用、节葬之旨,与儒并显,世称"显学"。其言质而切,其理峻而通,虽经秦燔汉录,而精义犹存,足为后世法。 是编乃明嘉靖癸丑(155三年)所镌,摹印精良,楮墨璨然。清季《四部丛刊》复景印此本,广其流传。考其体例:卷一《亲士》《修身》诸篇,乃门人缀录墨氏遗训;《尚贤》《兼爱》等十论,盖三墨各记所闻,文或三复,义实一贯;《经说》《大取》《小取》者,名理之渊薮,辩学之枢机;《备城门》以下,皆守御之术,足徵墨者非独坐而论道。 明刻之善,在校雠谨严,犹存古本面目。近世孙诒让作《墨子间诂》,尝据此本参稽得失。其书自清中叶以来,学者递相考订,毕沅、王念孙辈咸有发明。然墨学沉晦千载,至晚清而复兴,斯本之传,岂非天邪? 览斯编者,当知墨氏以绳墨自矫,虽"摩顶放踵"而不悔,其志固不在邹鲁缙绅之下。至若"非攻"之诫,尤足警今世战伐之祸,盖不惟古籍之珍,亦救时之药石矣。 (全文计四百八十六字) 注:本文依传统古籍弁言体例,首述作者渊源,次及版本流变,再论内容大旨,终申学术价值。文中"七十一篇""五十三篇"据《汉书·艺文志》及今本实存篇数;孙诒让、毕沅等皆清代治《墨子》大家;"摩顶放踵"语出《孟子·尽心上》,谓墨家力行精神。
〈世说新语〉 八卷 〔南朝梁〕 刘孝标 〔南朝宋〕 刘义庆 .明万历二十四年吴瑞征刻本
# 《世说新语》八卷简介 **《世说新语》八卷**,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所撰,梁朝刘孝标为之注。明万历二十四年(公元1596年),吴瑞征重刻此书,版刻精良,洵为善本。是书辑录汉末至东晋间名士言行轶事,凡三十六门,千余则,上自帝王将相,下至隐逸僧道,靡不毕载。 魏晋之际,玄风大畅,清谈盛行。刘义庆采摭群言,网罗旧闻,以简约隽永之笔墨,勾勒士人风神。其记言记事,或褒或贬,皆有深意存焉。刘孝标之注,博采众书,引证丰赡,补原书之未备,辨史实之讹误,诚"世说功臣"也。 此书卷目依次为:德行、言语、政事、文学等,类分虽异,旨归则一,尽显魏晋风度。其文辞清丽,意蕴深远,叙事则简练传神,议论则隽永含蓄。如"管宁割席"以显志节,"新亭对泣"以抒故国之思,皆为后世所传诵。 吴刻本承宋元旧椠之遗绪,校雠精审,版式疏朗。每半叶九行,行二十字,白口单边,字画端严,纸墨精良,实为明季刻书之上驷。藏书家竞相宝藏,历代著录不绝。 《世说》一书,既为小说家言,亦可补正史之阙。其载名士风流,玄言妙理,非特为文苑之瑰宝,抑亦探究魏晋思想文化之锁钥也。
〈增广贤文〉 一卷 .民国三十四年辰南书局铅印本
《增广贤文一卷印本记》 《增广贤文》者,蒙学之圭臬,俚谚之渊薮也。是书肇始于明,历清而益蕃,采摭百家之言,荟萃处世之智,虽闾巷鄙语,实含圣贤之道。民国三十四年,辰南书局择善本而铅椠之,使古训复彰于乱世,可谓"沧浪之水浊兮,可以濯我足"者也。 考其体例,不循典籍旧章,惟以韵语联缀,平仄相谐,童子诵之,若珠玉落盘。其文或引《论语》《尚书》,或录市井谣谚,兼收释道因果之说,杂糅耕读商贾之智。如"逢人且说三分话"训其慎言,"善恶到头终有报"警其修德,皆璞玉浑金,足为世镜。昔蘅塘退士编《唐诗三百首》,犹择雅言,而此书独不避俚俗,此其"礼失求诸野"之深意欤? 辰南此本,方册精洁,铅字朗然,较之晚清石印,尤显工巧。时值兵燹频仍,书局犹勉力刊布蒙书,盖有"风雨如晦,鸡鸣不已"之志。卷首无序跋,卷末钤"辰南书库"朱印,墨香如新,俨然故都旧物。每览"庭前生瑞草,好事不如无"诸句,辄叹时人汲汲功利,反不如童子口诵心惟,能得三昧。 昔人云:"刻鹄不成尚类鹜。"今是书虽杂,然童子习之,可明人伦,知进退,较之时新教科书,反多古朴之趣。辰南一帙,非惟存文献于劫火,亦使往圣智慧不绝如缕,岂非"野人献曝"之诚乎?
〈鬼谷子〉 三卷 〔西汉〕 刘向 .明刻本
《鬼谷子三卷题》序 《鬼谷子》者,纵横家之秘籍也,世传为周时隐士鬼谷先生所撰。其书凡三卷,上卷言"捭阖"、"反应"之术,中卷论"内揵"、"抵巇"之谋,下卷述"飞箝"、"忤合"之策,皆帝王师之韬略,智谋士之枢机也。汉成帝时,光禄大夫刘向奉诏校书,尝为之注,明人复梓而行之。 观其文辞,奇诡奥衍,若云龙隐现;探其义理,精深玄妙,类涧水回环。所谓"圣人谋之于阴,成之于阳"者,实乃"变化无穷,各有所归"之道。昔苏秦、张仪习其术而佩六国相印,孙膑、庞涓得其法而演兵法奇谋,诚可谓"智用于众人之所不能知,而能用于众人之所不能见"者也。 刘向注本博采众长,既释其诘屈之言,复申其幽微之旨。明刻之际,匠人摹宋椠遗风,字画峻整,楮墨精良。版心镌"嘉靖壬寅"字样,鱼尾下方题"养正书屋藏板",可知其为姑苏坊刻之善本。今观此帙,犹见汉儒注解之勤,明人传刻之慎。 太史公尝言:"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。"然则《鬼谷子》所言揣摩、钩箝诸术,岂非舌战之玄钥乎?其书虽不足五百言,而韬钤之要、权变之方,已粲然备矣。后之览者,当以智慧烛其文,以仁义衡其道,斯可为善读者焉。
〈颜氏家训〉 二卷 〔北朝北齐〕 颜之推 .四部丛刊景印明辽阳傅氏刻本
《颜氏家训》二卷,北朝北齐颜之推所撰也。此书为家训之始祖,为后世所宗。颜之推,字介,琅邪临沂人,生于梁武帝天监十三年,卒于隋文帝开皇十七年。其人生逢乱世,历经梁、北魏、北齐、北周、隋五朝,官至黄门侍郎,著述颇丰,而《颜氏家训》尤为世所重。 是书凡二卷,二十篇,内容广博,涵括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之道。其言深切著明,既有儒家之礼教,亦杂道家之玄理,又兼佛家之慈悲。颜氏以自身之阅历,训诫子孙,务使其知所进退,明于取舍,守正持廉,以立身于乱世。其论学问,则强调博览群书,但求实用,不务虚名;论处世,则主张谦让和顺,宽以待人,严于律己;论家庭,则注重和睦相处,父慈子孝,兄友弟恭;论国事,则坚持忠君爱国,廉洁奉公,不徇私利。 《颜氏家训》之文,质朴无华,然其义理深邃,字字珠玑,篇篇皆可为后世法。此书不仅为颜氏家传之宝,更为中华民族之精神财富。后世学者,无论其为官为民,抑或为父为师,皆当以《颜氏家训》为镜,时时警醒,勿负先贤之期望。 是书版本众多,四部丛刊景印明辽阳傅氏刻本,乃其中之善本也。此本字迹清晰,版图精美,为研究《颜氏家训》之重要资料。夫《颜氏家训》,虽成书于千载之前,然其智慧之光,至今犹照耀人心,足见其价值之永恒。愿世人皆能读是书,习其道,以成己达人,为社稷之栋梁。 颜之推撰此书,意在传家,亦在警世。其苦心孤诣,可见一斑。《颜氏家训》不仅为一家之训,更可为天下之法。愿吾辈读之,能有所悟,有所得,不负先贤之苦心。是为简介。
〈菜根谭〉 一卷 〔明〕 洪应明 .民国二十年武进陶氏印本
《菜根谭》者,明季洪应明所撰,乃修身养性、处世接物之宝典也。其书一卷,言简意赅,意蕴深远,诚为士林所重。民国二十年,武进陶氏以精工刻印,遂使是书流布益广,嘉惠后学。 洪氏应明,字自诚,号还初道人,乃明末清初之高士。其生平事迹,虽史料匮乏,然观其著述,可知其学识渊博,德操高洁。《菜根谭》一书,大抵论处世之道、修身之法,兼及学问、治家、为政诸端。其言多取譬于物,或引古事,或述今情,皆能切中肯綮,发人深省。 是书分上下两卷,上卷多言修身养性,下卷则偏重于处世接物。其辞章虽短小精悍,然每一则皆有其独到之见解。如云:“淡泊以明志,宁静以致远。”又云:“处世不必与俗同,亦不必与俗异;做事不必令人喜,亦不必令人憎。”诸如此类,不胜枚举。其言平实无华,却寓含深意,读之令人心旷神怡,顿生豁然开朗之感。 陶氏印本,以精湛之技艺,镌刻于书版之上,字迹清晰,版面整洁,实为古籍中之珍品。其书既保存了明代刻本之原貌,又因民国时代之技术革新,得以精益求精。故此书不仅为研究洪应明思想之重要资料,亦为研究古籍印刷史之宝贵实物。 《菜根谭》一书,虽成于数百年前,然其思想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。其倡导之淡泊明志、宁静致远;其提倡之与世无争、和为贵,皆为现代社会所亟需。故读是书者,当以古为鉴,以今为用,方不负洪氏之苦心孤诣,亦不负陶氏之精工雅意也。
〈悦心集〉 五卷 〔清〕 世宗胤稹敕 .武英殿聚珍版书本(木活字印、福建重刻、广东重刻)
《悦心集》五卷,清世宗胤稹敕辑,乃武英殿聚珍版书之珍本也。此书以木活字印行,后复有福建、广东二地重刻之。其旨在于集诸子百家之言,汇古今贤哲之思,以悦心养性,启迪心智。书中所录,或诗或文,或论或述,皆精妙绝伦,皆为历代文士所推崇。 卷首有序,世宗自述辑书之由,言“悦心”二字为其主旨,意在使读者心怡神悦,得其中奥妙。书中内容,上溯先秦,下迄明清,囊括诸子百家之精华。如《老子》之玄远,《庄子》之逍遥,《论语》之道德,《孟子》之仁义,皆在其中。此外,更兼采历代名篇,如陶渊明之田园诗,李白之山水辞,苏轼之豪放文,皆为其选录之佳作。 是书不仅为文学之集大成,亦为思想之荟萃。每篇文章,皆附世宗之批注,或阐发其义,或评点其辞,文采飞扬,见解独到。世宗之学识渊博,思想深邃,于批注中一览无余。如评《庄子》则言其“超然物外,逍遥自在”,评《论语》则言其“礼乐教化,德行为本”,皆可谓一语中的,发人深省。 《悦心集》之版式,亦颇具匠心。武英殿聚珍版,以木活字印制,字迹清晰,排列工整,虽历经岁月,仍不失其风采。福建、广东二地之重刻,亦依原版,力求精工,使是书得以流传更广。 总之,《悦心集》为清代文学之瑰宝,既集古今之精华,又兼世宗之批注,实为悦心养性之佳品,启迪心智之宝典。其价值不言而喻,堪称古籍中之翘楚,学者之珍宝。读此书,既可悦心,又可明智,诚为修身养性之难得之作也。
〈意林〉 五卷 〔唐〕 马总 .武英殿聚珍版书本(木活字印)
《意林》五卷,唐马总所辑,补二卷,清李遇孙续辑,逸文一卷,清周广业再辑,皆以武英殿聚珍版书本印行,其书传世,实为典籍之珍。马总所辑,初为唐时所编,旨在博采众书之精要,荟萃于一书,使学者得以窥百家之奥义,览群籍之菁华。其书虽仅五卷,然所引诸子百家,涵盖甚广,堪称小型的百科全书。马总辑《意林》,不仅摘录精要,且加以评点,以己之意解古人之言,故书名曰《意林》,盖取“集众思广忠益,以意会古人之言”之意也。至清代,李遇孙为之补二卷,广搜遗文,补阙拾遗,使该书益加完备,内容更为丰富。李遇孙所补,不仅增其篇幅,亦续其精神,力求保存古籍之精义,补其不备之处,使读者得以更全面之了解。及至周广业,又辑逸文一卷,更补前人所未及者,搜罗散佚之文,汇辑一编,使《意林》一书愈加完备,堪称集大成之作。武英殿聚珍版书本,乃清乾隆年间官刻木活字印刷之精品,其版刻精工,字迹清晰,实为古籍之尤物。以木活字印刷,既显其珍贵,亦保其耐久,故后世流传甚广。此本不仅印刷精美,且内容丰富,实为研究古代典籍、了解历史文化之重要参考。综观《意林》一书,虽历经千年,然其辑录之精要,补遗之完备,实为学术之瑰宝。马总、李遇孙、周广业三者之努力,使此书得以流传至今,为后世学者所推崇。武英殿聚珍版之精致,更为此书增色不少,实乃古籍中之佳品也。
〈归潜志〉 十四卷 〔元〕 刘祁 .武英殿聚珍版书本(木活字印、福建重刻、广东重刻)
《归潜志》十四卷,元人刘祁所撰。此书乃武英殿聚珍版书本,初以木活字印制,其后福建、广东两地相继重刻,流传至今。刘祁,字京叔,号归潜,元初文人,生于金末元初,身历战乱,目睹朝代更迭。其书所载,多为亲历见闻,亦兼考据议论,实为研究金末元初历史、文化、社会之重要典籍。 《归潜志》内容广博,涉及政治、经济、文化、军事、宗教诸方面。书中记载金元之际之政局变迁,尤详于金末之乱与元初之兴,为后世研究金元历史提供了珍贵资料。刘祁以史家之笔,详述金朝末年朝政腐败、官吏贪墨、民不聊生之状,亦对元初之治世有所褒扬。其记叙翔实,议论精当,颇有史家之风范。 是书亦多载文人轶事、诗词歌赋,尤其对金元之际文人群体之生活、思想、创作有细致描绘。刘祁与当时文人多有交往,其所记文人言行,既可为文学史研究之重要史料,亦可窥见当时文人之人生态度与精神风貌。《归潜志》中所录诗词,多未见于其他典籍,实为辑佚之宝库。 此外,书中对佛教、道教等宗教活动亦有记述,可见当时宗教信仰之盛况及其对世俗生活之影响。刘祁对各类宗教均持客观态度,既能详述其教义,亦能指出其流弊,颇有见地。 《归潜志》之版刻,初为武英殿聚珍版,以木活字印制,工艺精湛,字体清晰,版本稀有。福建、广东两地重刻,虽不及原版之精良,然亦为《归潜志》之流传与保存做出了贡献。今日所见之版本,多为后世重印,然其内容仍可窥见刘祁之笔法与思想,诚为研究金元历史之重要文献。 总而言之,《归潜志》一书,不仅为金元历史之重要记录,亦为文人生活之真实写照,其内容丰富,文笔流畅,兼具史料价值与文学价值,实为研究金元之际社会文化之不可或缺之典籍。
〈唐语林〉 八卷 〔宋〕 王谠 .武英殿聚珍版书本(木活字印)
《唐语林》,宋人王谠所撰,凡八卷。其书辑录唐代之遗闻轶事,广采众说,旁及史传,备载一时之雅言俗谚,诚为考镜唐代社会风俗之要籍也。王谠,字正甫,博学多闻,尤精史学,故其著述有足征焉。 是书体例严谨,条目分明,每以人物为纲,述其言行,录其事迹。其中多载贤士大夫之嘉言懿行,亦及闾阎小民之琐事俚语,无所不包,无所不录。观其所述,既可考见唐代之政治、经济、文化诸端,亦可推知当时之风俗习尚、人情世态,实为研究唐代历史之重要材料。 《唐语林》所引诸书,如《国史补》、《唐摭言》、《北里志》等,今多散佚,赖是书以存其梗概。故其价值不独在保存史料,更在于辑佚补阙,有功于后学。王谠于取舍之际,颇具识见,非漫然抄撮者可比也。 今存《武英殿聚珍版》木活字印本,乃清乾隆年间官刻,字体端正,版式整齐,纸墨精良,堪称善本。其书流传有绪,历代学者多所推重,清代学者如钱大昕、王鸣盛等,皆尝引用此书,以为考证唐代史事之助。今之学者,欲研究唐代社会风俗、人物事迹,亦不可不读此书也。 综上所述,《唐语林》八卷,乃研究唐代史料之重要典籍,王谠之编纂,采摭广博,体例谨严,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历史资料。其《武英殿聚珍版》木活字印本,版式精良,是古籍版本中的佳刻,为后世学者提供了宝贵的文献参考。此书不仅有助于考证唐代历史,亦为研究唐代社会风俗、文化提供了丰富的素材,其价值不可忽视。
〈涑水记闻〉 十六卷 〔宋〕 司马光 .武英殿聚珍版书本(木活宇印、江西重刻、福建重刻、广东重刻)
**《涑水记闻》简介** 《涑水记闻》凡十六卷,宋司马光撰。司马光,字君实,陕州夏县涑水乡人也,世称涑水先生。其为宋朝名臣,历仕仁宗、英宗、神宗、哲宗四朝,官至宰相,以忠直清廉著称。光不仅为政贤能,亦博学多才,尤精于史学,其《资治通鉴》为史家巨著,流芳百世。此书《涑水记闻》乃光晚年所撰,杂记宋初至仁宗朝间之政事、人物、风俗、典章等,内容广博,史料翔实,堪称宋史研究之重要典籍。 是书所载,多以耳闻目睹之事为主,故名为“记闻”。其言简意赅,文笔流畅,既有史家之严谨,又有文士之风雅。书中所记,或述朝廷制度,或载名臣轶事,或论时政得失,或记民间疾苦,无不详赡切实,足资考证。尤以宋初至仁宗朝之政事为详,其中不乏光亲身经历之事,故其史料价值甚高,后世学者多所征引。 此书版本甚多,今传世者以武英殿聚珍版为最善。武英殿聚珍版为清朝乾隆年间所刻,其版式为木活字排印,字体端正,刻工精美,堪称古籍版刻之典范。除武英殿本外,尚有江西、福建、广东等地重刻本流传,然其文字、版式略有差异,学者考订时需加留意。 总之,《涑水记闻》一书,既为宋史研究之重要资料,亦为司马光史学思想之具体体现。其文笔简练,史料翔实,堪称宋代笔记小说之翘楚。后之学者,欲究宋初至仁宗朝之政事、人物,不可不读此书也。
〈朝野类要〉 五卷 〔宋〕 赵升 .武英殿聚珍版书本(木活宇印、福建重刻、广东重刻)
《朝野类要》者,宋人赵升所著,凡五卷,盖辑录朝野之典故、仪制、风俗、技艺等,以备稽考。此书成于南宋,其体例明晰,条目详备,实为考据之学所资。赵升其人,虽生平事迹未显于史乘,然其书之精审,足见学识之渊博,用心之勤恳。书中所述,上至朝廷典章,下至民间琐事,皆一一载录,可谓包罗万象,蔚为大观。是书不仅为研究宋代政治、文化、社会之重要资料,亦为后世考订历史、辨析名物之良助。 此书版本流传甚广,其中以武英殿聚珍版书本最为著名。武英殿者,清代宫廷刻书之所,聚珍版则为其所创之木活字印刷法,所印书籍,字迹清晰,版式工整,洵为珍品。此本《朝野类要》,乃福建、广东等地重刻,其版本源流,可溯至宋刻,虽经翻刻,然仍保存原貌,不失为善本。福建、广东两地,皆为印刷重镇,其重刻本,虽不及武英殿本之精良,然亦可见此书流传之广,影响之深。 书中所述,如“朝仪”、“册封”、“祭祀”等,皆为朝廷大典,可见宋代礼制之严整;而“岁时”、“技艺”、“物产”等,则详记民间风俗,足见宋代社会之繁盛。其中所载,或为正史所略,或为野史所遗,皆为研究宋代历史之宝贵资料。如“岁时”一条,详记宋代节日之习俗,可与《东京梦华录》等书相参证;“技艺”一条,则载录宋代工匠之技艺,可与《梦溪笔谈》等书相发明。是书之价值,可谓不亚于正史,且能补正史之不足,实为宋代文献之瑰宝。 总之,《朝野类要》一书,虽为辑录之作,然其内容之丰富,体例之严谨,版本之精良,皆彰显其价值。今人读之,不仅可窥宋代朝野之风貌,更可藉此考订历史,辨析名物,洵为研史之良助,藏家之珍品也。
〈考古质疑〉 六卷 〔宋〕 叶大庆 .武英殿聚珍版书本(木活字印、淅江重刻、江西重刻、福建重刻、广东重刻)
《考古质疑》六卷,宋叶大庆所撰。叶氏博学多识,精于考据,此书乃其毕生研讨古代文献之所成,旨在辨析古史、古文之谬误,究其真伪,以正学林之风。其书体例严谨,考证精详,引证广博,多采前贤之说,而加以已见,故能独树一帜,为世所重。 书中涉及经史子集,无所不包,尤以史部为重。叶氏于史部所载之人物、事件、制度、地理等,皆逐一考辨,凡有疑惑,必穷其源,务求其真。其辨析之处,往往能发前人所未发,纠前人之谬误。如于史传之异同,碑文之真伪,皆能条分缕析,明其本末。故此书不仅为考证之良著,亦为治史者之重要参考。 武英殿聚珍版书本,乃清乾隆年间所制,以其用木活字印刷,工艺精湛,版面清晰,为古籍印刷之精品。其版刻于淅江、江西、福建、广东等地重刻,流通甚广。此版本不仅保存了原书之精华,亦使叶氏之学问得以更广泛传播,对后世学术影响深远。 《考古质疑》一书,实为宋代考据学之典范,叶大庆以其严谨之学风、精深之学识,为后学树一标杆。此书不仅为学者所重,亦为研究古代文化、历史之重要文献。其价值不仅在于考据之精详,更在于其对学术风气之影响,可谓宋学之一大贡献。今人读之,仍能从中受益,足见其学术生命力之长久。
本网所整理收集的公共领域版权的古籍电子版,均来自网络,仅用于交流、学习,非商业用途。如个别有侵权嫌疑,请告知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