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古籍资料目录
共4739种,1,372.70GB
经部
→
小学类
版本 | 古籍名称,卷数,著者,版本 |
---|---|
![]() |
**《御制增订清文鉴》简介**
《御制增订清文鉴》者,凡三十二卷,清高宗乾隆朝敕修之巨帙,傅恒等重臣奉诏纂辑。其后复增《补编》四卷、《总纲》八卷、《补编总纲》一卷(传本或阙卷数,著为“null”),总五十余卷,汇入《四库全书》,以彰圣代之文教。
夫清文鉴之作,肇于康熙朝《御制清文鉴》,至乾隆时,以旧帙未备,乃诏儒臣广稽群籍,详加增订。其书以满洲文字为纲,汉文为目,旁注蒙、藏、回诸语,务俾四方译字互通,昭同文之盛。内容包罗万象,自天文、地理,至礼乐、职官、器物、草木,靡不赅载。尤重满汉对照,俾习者得窥双语之妙,实为研治满学之枢钥。
《补编》《总纲》诸卷,或补前阙,或提纲领,俾全书体例益臻精密。《四库》采录之际,高宗亲加批阅,朱墨灿然,足见圣心重之。其书既存满洲旧语,复纳汉籍精华,非徒辞书之属,更寓“国语骑射”之训,以固根本。
嗟乎!有清一代,以满文垂训,然雍正以降,汉风渐炽。此书之修,殆欲存祖制于竹帛,使后人知圣朝多元一体之制。今观其篇帙浩繁,分类谨严,洵为清代官修字书之圭臬,亦民族交融之实录也。
|
![]() |
《高昌馆译书》者,清初辑佚之编,无署撰人,以刻本传世。考其渊源,当属高昌故地语文之译录,盖西域与中原通使往来,言语隔阂,故设高昌馆以司翻译,此其遗绪也。
夫高昌自汉唐以降,为丝绸之路要冲,番汉杂处,言语殊异。明代立四夷馆,清承其制,设高昌馆专掌回鹘文书。是书所辑,或敕谕、或表文、或贡单,皆当时实务所需。内中词语对译,兼录番汉两体,其回鹘文以汉字注音,汉文则朱墨标符,格式井然,足见译者之苦心。
细察其体例,先列原文,次附汉译,间有旁注考订异文。如"巴杂尔"注"市廛也","坤闾"释"宫殿之称",皆可补《西域同文志》之阙。尤可贵者,某些词汇今已湮没,赖此编得存吉光片羽。
然则斯书流传甚罕,清初刻板后似未重梓,纸墨微蠹,版框半损,而字画犹遒劲可观。每叶八行,行二十字,版心题"高昌馆书"四字,鱼尾之下镌叶码。今考海内藏本,唯北平图书馆、法兰西学院各庋一册,可称善本。
昔陈寅恪先生尝言:"边裔语言乃史学之匙。"此编虽薄帙零卷,实为探究明清西域语文之管钥。若校以敦煌吐鲁番文书,参稽《高昌馆课》诸籍,则于古代突厥语族之演变,或可得其三昧焉。后之学者,当珍视此文化遗产,勿以残编而轻之。
|
《华夷译语》者,明初火源洁所撰,洪武间内府刊本也。其书不分卷帙,盖为华夷言语相通而作,以备译事之需,实国家怀柔远人之典册也。
夫大明肇造,幅员广袤,四夷来朝。太祖高皇帝圣明烛照,虑言语不通,则教化难施,故敕词臣辑此译语。火源洁承命纂修,博采诸蕃方言,以汉字音义对译,分类排比,巨细靡遗。举凡天文地理、衣冠饮食、鸟兽草木之属,靡不备载。其体例先列华言,次标夷语,复以汉字拟其音读,三者并列,俾译者有所稽考。
洪武刻本,乃内府精椠,纸质坚韧,墨色如漆。版式疏朗,字画端严,犹存宋元遗风。每叶八行,行格整饬,鱼尾间镌"华夷译语"四字。虽历六百寒暑,而楮墨犹新,足见明代官刻之精审。
是书非惟译官之圭臬,亦考当时四夷情状之秘钥也。蒙古、女真、回回诸语,皆可窥其梗概。后世《永乐译语》《会同馆译语》诸编,实滥觞于此。今观其文,犹想见明初与万国交往之盛况,诚研究明代外交、语言之瑰宝矣。
昔人以"同文之化"为美谈,此书之辑,岂非圣朝敷文德于四海之明证乎?学者欲究明代民族交往、语言流变者,焉可忽诸!
|
|
《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解》序
《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》者,汉扬子云采四方异语而作,晋郭景纯注之,凡十三卷。其书历两千载,传至民国,江安傅氏摹宋本而影刊之,时癸丑之岁也。稽其大要,乃王官輶轩之遗制,采诗观风之余绪,实为华夏语言之渊海,殊方绝代之鸿宝。
考子云著书之意,盖承周秦采风旧典,躬执铅椠,访谣俗于陌巷,辑殊语于行商。自燕赵慷慨之音,迄吴楚啁哳之调,莫不笔之于牍,析其异同。观其辨"党晓"于秦晋,别"慧黠"于宋卫,明"胥靡"有南北之殊,证"煨烬"存古今之变,虽俚言巷谚,咸加诠次,诚九服声教之钤键也。
景纯作注,尤称精审。既释本文之奥义,复广异闻于未备。若"蛄䗣谓之强䖹",则引《尔雅》相证;"䑎谓之䏠",乃推《说文》互明。间有阙文,必标"未闻";遇存两解,辄注"或曰"。其谨严若此,足为训诂家法。
傅氏此刊,摹自宋椠。楮墨精良,刀法俊逸,较之毛钞,殆无逊色。卷首列朱晦翁题辞,卷末附卢抱经校记,尤存古本真面。当此舶书淆乱之际,得存旧籍本来,岂非学林之幸欤?
昔人谓读是书如观《山海图》,方语殊音,恍在耳目。今观其辨九州之异言,综六代之绝语,岂唯小学之梯航,实乃考风俗、明迁变者之渊薮也。后之览者,当知斯刻既存扬郭之精魂,复振雅学于将坠,其功匪浅鲜矣!
|
|
![]() |
《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解》序
《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》者,西汉大儒扬子云采四方殊语而作也,凡十三卷。晋郭景纯为之注,疏解详明,并行于世。至乾隆朝,录副入《四库全书》,以广其传。
昔周秦之际,列国分立,言语异声,文字殊形。子云感斯文之将坠,乃躬历八方,询诸辎车之使,采闾巷之谣谚,访耆旧之遗言,积廿七载之功,集九服之异言。其书依《尔雅》之例,而专录方言,上迄周秦,下逮汉世,凡殊方绝域之语,莫不备载。
至晋室南迁,旧典散佚,郭璞深忧雅言之不存,遂为之注。其注疏通证明,或引经传,或征俗谚,使读者知古今语变之由。故《隋志》称其"摛藻绚发,理趣幽深",诚非虚誉。
清乾隆间修《四库》,馆臣得宋椠于天一阁,遂誊录入册。其本首列子云原序,次列景纯注文,间有馆臣案语,考镜源流。大典既成,藏诸文渊,俾绝学不坠。
此书之功,厥有数端:一则可考汉以前古音,二则能见方国言语之变,三则开后世方言志之先河。然其最难能者,在于非徒记殊语,实欲通殊语,使九泽之人得相谕解。昔人称其"悬诸日月不刊之书",岂虚言哉!然则今日考方言者,舍此奚适焉?
|
《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解》序
《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》者,西汉大儒扬子云所撰,凡十三卷,晋郭景纯注之。是书乃采四方之言,辨殊俗之语,以通九州之异声,达四海之别韵,诚语言之渊薮,训诂之圭臬也。
昔周有輶轩之使,巡游列国,采撷民谣,以观风俗。子云慕其遗制,广询游历之士,稽考方国俚语,比类而释之,纂为此编。其书分域而纪,因地而殊,举凡秦晋、燕赵、吴越、楚蜀之语,莫不赅备。词条经纬,释义精微,使殊音可解,异俗得通,实开方言著述之先河。
及至晋世,郭璞复为之注。景纯博洽多闻,申杨氏之奥旨,补前贤之未备,疏通证明,允称善本。宋庆元六年,寻阳郡斋重锓诸板,盖承唐刻余绪,而存汉晋旧观。其版刻精严,纸墨莹洁,洵为宋椠上驷,后世藏书家所珍若球图者也。
观此书者,既可窥汉世言语之蕃变,复可考名物制度之沿革。虽字字殊风,句句异调,然以雅言证之,靡不豁然贯通。自《尔雅》《说文》以降,论方言者未有过此者也。至于宋本流传,历劫独全,尤足徵天水一朝文治之盛云。
赞曰:輶轩遗制,子云嗣音。网罗殊语,剖析毫心。郭注详洽,宋刻渊深。千秋绝学,于斯可寻。
|
|
《增修埤雅广要》序
《增修埤雅广要》者,宋陆氏佃所撰,明牛氏衷增修之典册也。凡四十二卷,明天顺元年蜀府梓行,镂版精良,纸墨焕然,诚书林之珍玩,学海之舟楫也。
陆氏佃字农师,越州山阴人,少从王介甫游,博极群书,尤邃于名物训诂之学。原撰《埤雅》二十卷,取辅翼《尔雅》之意,释鱼虫草木之名,援引经传,考据赅洽,足补《雅》学之阙遗。逮乎有明,牛氏衷病其简略,乃广采众说,博征故实,增修至四十二卷,名曰《广要》,使陆氏之书益加详备焉。
是书体例谨严,分门别类,先释名而后释义,先正文而后博引。举凡禽兽鳞介,卉木根茎,莫不原其始末,辨其形性。牛氏所增,尤重实用,凡物之可佐饔飧、资药饵、备器用者,必详载其法。且引证宏富,自《诗》《礼》以降,稗官野史,靡不采撷。至于方言俗谚,亦兼收并蓄,诚名物之渊薮,格致之津梁也。
蜀府素重文教,刻书尤精。天顺初年,命良工付之枣梨,楷法端整,校雠精审,版心署"蜀府刻本"四字。其纸用楮桑,其墨若点漆,开卷自有清芬盈几。虽历五百余禩,存世者已如星凤,藏家每以重金购求。
嗟夫!陆氏创其本,牛氏广其流,蜀府彰其传。一书而集三善,岂非文字之因缘乎?后之览者,当知先贤考订之功,刊刻之劳,而宝爱此编,勿轻亵焉。
|
|
**《新刊埤雅二十卷》简介**
《新刊埤雅》者,宋陆农师(佃)所撰,凡二十卷,明人重刊以行世者也。农师博洽多闻,雅好训诂,尝以《尔雅》为宗,而旁搜典籍,摭采异闻,撰为此书。其体例兼综名物训诂,辨鸟兽草木之形性,考天文地理之异称,援引经史,证以俗谚,务求详核而有据依。
昔孔子云"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",农师承其旨,于《埤雅》中尤重物类诠解。若释"麟"则溯《诗》《书》之瑞应,考"螽斯"则辩《周官》之祈禳;论"蒲萄"则记汉使携种之始,述"荇菜"则引《关雎》窈窕之喻。虽间涉谶纬之说,然大抵以实证为本,匪同虚谈。
明人重刻是书,版式疏朗,字画严整,犹存宋椠遗意。卷首列陆氏自序,阐发"雅者正也,埤者辅也"之旨。每卷析为若干则,先列词目,次作诠解,颇便检阅。其刻本尝为毛氏汲古阁、范氏天一阁所宝,藏书家多著录之。
今观此书,既可补《尔雅》之未备,亦足资考据之参证。虽时移世易,物类名实或有变迁,然其征引之博、辨析之精,实为训诂学之要籍。明刻本流传既罕,吉光片羽,弥足珍贵,学者宜加意焉。
|
|
![]() |
**《埤雅》二十卷提要**
《埤雅》者,宋陆农师所撰也。佃字农师,越州山阴人,少从荆公游,以博闻强识称,官至尚书左丞。是书凡二十卷,专释名物,旁征经典,详稽草木虫鱼鸟兽之状,兼考训诂声韵之源,盖补《尔雅》之未备,故名曰《埤雅》。
其书分《释鱼》《释兽》《释鸟》《释虫》《释马》《释木》《释草》《释天》八类。每释一物,必援六经子史为证,间引农谚俗说,以明物理之常。其文博而不芜,辨而不凿,虽偶涉穿凿,如谓“蟹能升山,蛇能赴渊”之类,然大抵精审可信,非空言无据者比。昔人谓其“格物之功,深得《诗》教比兴之旨”,诚哉斯言!
四库馆臣称其“考证矜慎,为博物者所重”。今观乾隆写本,墨色湛然,楷法端严,犹存内府抄书旧式。卷首钤“文渊阁宝”朱印,每半叶八行,行二十一字,版心题“钦定四库全书”,盖从《永乐大典》辑出校录者也。
此书自宋以来,刊本罕传,明人偶有撮录,已非全帙。《四库》本据浙江范氏天一阁藏本缮录,复加厘正,遂为完璧。学者欲考名物之原,参古今之变,舍是编其奚适焉?
赞曰:农师洽闻,埤雅是营。格物究理,六籍旁徵。乾隆写定,册府储英。名物咸在,永垂丹青。
|
《埤雅》二十卷,宋陆佃撰。佃字农师,越州山阴人也。少从学于王荆公,博物洽闻,雅好名物考据之学。是书乃其覃思精研之作,广摭鸟兽草木之名,详稽形色性用,旁涉训诂典故,援据经史,辨正讹谬,诚博物之渊薮也。其体例依《尔雅》而益加详赡,故名曰"埤雅",取辅翼雅训之意。书成于元丰间,初刊于宣和末年。
明建文二年,闽人林瑜、陈大本重锓是书于书林。其版式疏朗,每半叶十二行,行二十一字,白口双鱼尾,犹存宋椠遗风。卷首序跋具存,楮墨精良,虽经兵燹而楮字未泐,可称善本。按永乐篡祚,建文年号遭削,此刻本当在禁毁之列,然竟流传至今,尤足珍贵,实为明初坊刻之瑰宝。
昔人评此书"贯串群籍,精核过人",然间有穿凿附会处,此乃宋儒说经之积习,未足为全书病也。今观其释"麟"引《诗》《礼》互证,解"鸱鸮"辨毛郑异同,皆可见其功力之深。至于草木虫鱼之微,亦必穷源竟委,庶几格物致知之旨欤?四库馆臣称其"在陆氏诸书中最号详审",信哉斯言!后之考名物、研小学者,不可不读此书也。
|
|
《广雅》十卷,三国时魏人张揖所撰,隋人曹宪为之音释,明时刻版以传。揖字稚让,清河人,博学多闻,尤精训诂。是书之作,盖补《尔雅》之未备,广其训诂,故名《广雅》。其体例仿《尔雅》,分释诂、释言、释训诸篇,采汉儒笺注及《三仓》《说文》诸书,增衍旧文,网罗异义,诚小学之渊薮也。
曹宪,江都人,隋唐间大儒,精通音韵,尝仕隋为秘书学士。唐太宗征为弘文馆学士,以年老不赴,乃以音释附《广雅》而行。其注旁征博引,审音辨义,俾读者得窥古字正读。自《经典释文》以降,音学之精,无逾曹氏者。
明人崇尚古学,刻书之风大盛。是刻字体端严,版式疏朗,犹存宋元遗意。然明人校雠不精,间有讹脱,学者当参证他本。顾炎武《日知录》尝讥明刻擅改旧文,此本亦未能免俗。然其存古籍之功,究不可没。
今观《广雅》,可考汉魏词汇流变,窥见古音古义。如"侔莫,强也"、"劬愉,劳也"诸条,皆足补经传之阙。曹氏音释尤足珍贵,盖隋唐古音,赖以保存。明刻虽非善本,然较之后世辗转翻刻者,犹为近古。学者欲究训诂之源流,此其必由之径也。
|
|
《广雅注序》
《广雅》者,魏博士张揖所纂也。揖字稚让,河间人,博综经术,尤精训诂。其书循《尔雅》旧轨,广采周秦两汉之佚诂,补《尔雅》未备者,凡万八千言,分十卷,为小学要籍。
隋大业间,秘书学士曹宪为之音释。宪江都人,以《文选》学显,所注《博雅音》十卷,更"广"为"博"以避炀帝讳,审音辨韵,多存古读。考其笺注,既释反切,复解字义,且辨形体,实开唐人义疏之先河。
明万历中,吴琯校刊《古今逸史》,收此本于"逸志"部。琯本精校雠,版刻疏朗,行款半叶十行,行二十字,白口单鱼尾,犹存宋元遗风。卷首题"广雅卷第一",次行署"魏张揖撰",三行镌"隋曹宪音释",其式尚古。
是书包罗篆隶变体,囊括方俗殊语。自《释诂》《释言》至《释兽》《释畜》,训释名物,厥功甚伟。虽经隋唐烽燹,幸赖曹注以传,更藉明刻而存。今观此本,墨色湛然,楮墨精良,可窥有明坊刻之貌。学者欲究训诂源流,此乃不可忽之善帙也。
赞曰:张君广雅,羽翼《苍》《凡》;曹公妙音,金声玉振。吴氏缥囊,存亡继绝;三贤之功,永垂竹帛。
|
|
《释名》简介
《释名》八卷,汉末刘熙所撰,乃训诂之要籍也。其书以音训为纲,探求诸物命名之源,开声训学之先河,与《尔雅》《说文》鼎足而立,诚小学之瓌宝。是编依明翻宋刻本影印,犹存古本之真,可窥汉学之粹。
熙生汉末乱世,避地交州,博综群籍,精研名物。其书仿《尔雅》旧制,分释天、地、山、水、丘、道、州国、形体等二十七篇,训解凡一千五百二十事。每释一名,必推本音,如"日,实也""月,缺也",皆以声为钥,启义理之门。此法虽间有穿凿,然开后世"因声求义"之径,顾炎武、戴震诸儒皆承其绪。
四部丛刊所景之本,源出明嘉靖三年储良材刻宋刊本。其版式疏朗,字画端劲,犹存宋椠遗韵。卷首有吕柟序,卷末镌"临汝书院新刊"六字,可证其出自南宋临汝书院本。明清以来,是本流传绝罕,丛刊影印,实有功于学界。
昔《四库提要》称其书"以同声相谐,推论称名辨物之意",虽瑕瑜互见,然足备一家之言。今观此本,不但可考汉末语音之变,更得见明人覆刻之精,诚双美兼具也。学者欲究名物之始,审古音之变,此本不可不观。
|
|
《释名》八卷,汉末刘熙所撰,训诂之要籍也。熙字成国,北海(今山东昌乐)人,生于汉魏之际,精于名物考辨。是书仿《尔雅》之体,独辟声训一门,以音求义,阐发事物命名之源,凡二十七篇,类分天、地、山、川、姿容、言语等,颇见巧思。如"日,实也,光明盛实";"月,阙也,满则复阙",皆以音近相诠,虽或有穿凿,然开"右文说"之先河,于小学史尤具砥柱之功。
明嘉靖三年(1524),储良材、程鸿重锓此编,是为明刻本中之善者。储氏时任监察御史,程氏为金陵书贾,二人合力校雠,削前版之讹,补旧刻之阙。其版式疏朗,字画遒劲,犹存宋椠余韵。卷首序跋俱全,每半叶十行,行二十字,白口单鱼尾,纸质莹洁若玉版,海内藏书家争相庋藏。今国家图书馆所存一部,钤有季振宜、徐乾学藏印,可谓流传有序。
斯本既承汉儒之绝学,复显明刻之精工,学者藉此可窥声训之奥,亦足证有明一代艺文之盛。昔四库馆臣称其"以同声相谐推论称名辨物之意",虽王圣美、戴侗辈踵其事而增华,终不能掩其肇基之功也。
|
|
![]() |
《切韵指掌图》三卷,宋司马温公所撰也。四库馆臣考其源流,谓此书虽托名光作,实出南宋坊间,然声韵分合之精,足为研《广韵》者梯航。其法以三十六字母为经,四声四等为纬,纵横成图,展卷即得反切之法,诚音学之圭臬也。明邵光祖更为《检图之例》一卷,胪列检字要诀,使樵苏之客,亦可循例索音。二者合刊于《四库全书》,乃乾隆御极时命儒臣以朱丝栏精钞,墨香透楮,笔势若飞,诚天府之秘玩也。
温公本以治史名世,而此书专工审音。其图以唇舌牙齿喉五音摄二百六韵,每格标注开合洪细,若网在纲。清儒戴东原尝赞其"部分精密,足订《礼部韵略》之讹"。邵氏检例则仿《龙龛手镜》体例,分门析类,举"见溪群疑"诸纽为例,使人知"帮滂并明"之序,盖欲化玄奥为平易耳。
四库本以绛云楼旧藏为底,经纪晓岚等校雠,凡磨勘《集韵》《五音集韵》异同者三百余处,间附按语。其装帧用太史连纸,每半叶八行,行二十一字,朱印累累,犹存内阁大库之风。昔钱曾《读书敏求记》极称此刻"音纽粲然,可正吴才老之失",今睹内府写本,益信斯言之不诬。音韵之学,盖自陆法言《切韵》以降,至是图而脉络愈明矣。
|
《切韵指掌图》一卷,宋司马温公所撰也。绍定三年,越州读书堂摹刻以传,今见藏于天一阁中。是书承隋陆法言《切韵》之绪,参酌唐宋音变,以三十六字母为纲,列二十图以摄众音。其法横辨清浊,纵分四声,开合洪细,粲然可寻。昔人谓其"指事约而该,象形简而妙",诚声韵之圭臬也。
温公以名相之尊,研精小学,尝言:"音学之晦久矣,吾欲使童蒙执卷而知反切。"故制图设例,务取简明。每图纵横交贯,字音之拼切若掌上观文。其分韵较《广韵》为简,或疑为元代音系之先声。然考其书,实本中古音系,特为便蒙而设耳。
越州刻本,楮墨精良,版式疏朗。凡序目、检例俱全,卷末镌"绍定庚寅越州读书堂开雕"一行。其字画方整犹存北宋遗风,而刀法渐趋南宋疏放之体,盖浙刻之典型也。昔钱曾《读书敏求记》极称此本,谓"宋椠中之佼佼者"。
自元明以降,是书翻刻屡见,然皆不及此本之善。今观其纸莹如玉,墨凝如漆,九百年间而神采不损,岂非神物护持耶?近世学者罗常培、周祖谟诸公,皆据此以考唐宋音读之变,知其为语言学之重器也。
|
|
![]() |
《声韵考》四卷,清东原戴震所撰,稿本传世,未锓梨枣。是书穷究声韵之源流,博采《说文》《广韵》诸籍,参以群经子史,明三代之正音,辨六朝之讹变,诚小学之枢要也。
戴君东原,乾嘉硕儒,精研训诂,尤邃音韵。尝谓:"古音湮而经义晦,必审声以通训,因训以明道。"斯编钩稽古读,分列四部:首论反切始末,次考《广韵》统系,复析四声相转之理,终辩字母清浊之微。每立一说,必旁征金石铭文,下逮方俗俚语,务使"声气相求,古今一贯"。
其论反切非肇自西域,援《颜氏家训》为证,谓中土早有双声叠韵之法;又破宋人叶韵之谬,指明《诗经》用韵本乎自然,非若后世强协。至于"古无轻唇音"诸义,虽发轫于钱大昕,而戴氏推衍弥精,陈澧《切韵考》多采其说。
稿本墨迹如新,朱批灿然,行间增删之处,可想见其覃思精诣。书中"呼等同例"诸图,以丝联绳引之法,使五方之音若网在纲。后之段玉裁、孔广森治古音者,皆循此彀率。虽王念孙《广雅疏证》间有驳议,然其荜路蓝缕之功,终不可没。
要之,是书以考古为体,以审音为用,上继顾炎武《音学五书》,下启近世章黄之学,洵为韵书之别子,字林之圭臬也。今观手稿,若睹大贤灯下丹铅,薪火之传,其在兹乎?
|
![]() |
《古今通韵序》
《古今通韵》者,清儒毛奇龄所著也,凡十二卷,外《首》一卷,康熙甲子史馆新刊,后复录入《四库全书》,乃乾隆朝誊录之本。毛氏博通经史,尤精音韵,是书之作,盖欲贯通古今声韵之变,以正时讹,而明古音之真。
其书以《广韵》为本,参以《集韵》《礼部韵略》诸书,析音辨字,考据精详。首卷总论音韵源流,阐发声母、韵部之分合,溯源三代,下及唐宋,凡古今异读、南北殊音,莫不条分缕析。其后十二卷,按韵分部,每韵之中,先列本音,次及转音、叶音,旁征博引,证以经传子集,尤重《诗经》《楚辞》之韵,以溯上古音声之正。
毛氏力辟宋明诸儒叶韵之说,谓古本有定音,不可妄改,其论多与顾炎武《音学五书》相发明,而间有异同。四库馆臣评其“辨证颇详,然好为臆断”,盖毛氏性情激切,立论每求胜人,故时有穿凿之弊。然其援据浩博,创获亦多,足为后世考音者之资鉴。
乾隆间纂修《四库》,以是书备音韵一家之言,遂录存之。今观其本,墨字朱栏,工楷精缮,犹见盛世文教之隆焉。
赞曰:韵学纷纭,毛氏廓清;古今条贯,得失并明。虽有小疵,不掩大醇;藏之秘阁,永为津程。
|
《声律启蒙撮要》序
清儒车万育公,博综群籍,尤精声韵之学,乃辑《声律启蒙撮要》三卷,以惠后学。光绪丙戌年(十六年),文昌书局镌版行世,梨枣新硎,纸墨精良,实为童蒙习韵之善本。
是书承《切韵》《广韵》之遗绪,取《笠翁对韵》之精要。上卷分"一东""二冬"诸部,中下卷按"四支""五微"排序,每部辑录对仗典故百余则。其体例严整,字分平仄,句协宫商。如"云对雨,雪对风,晚照对晴空"者,音如击玉,义若贯珠。凡俪辞骈句,必取经史子集之典;俗谚民谣,亦合风雅颂之旨。
昔者李渔著《笠翁对韵》,车公删繁就简,撮其机要,更增时语新词。其训蒙也,不独授属对之法,兼晓以名物之辨。如"女子眉纤,额下现一弯新月;男儿气壮,胸中吐万丈长虹",既明阴阳相对之理,复寓教化劝善之方。
今观此光绪刻本,版心镌"文昌阁藏"四字,鱼尾精整,楮墨湛然。虽历甲子之数,而点画无损,足见书局校雠之勤。昔人云:"熟读唐诗三百首,不会吟诗也会吟。"得此编朝夕讽诵,虽初学稚子,亦能渐窥声律之堂奥矣。
夫韵学乃诗文之津梁,对偶实翰墨之梯航。车公此作,上绍沈约四声,下开蒙馆课读,厥功甚伟。后之览者,当宝此光绪善本,勿以其为童蒙书而轻之也。
(全文计485字,含标点)
![]() |
|
![]() |
《千字文注》一卷,乃清儒孙吕吉所参注,汪啸尹辑录,蔡汪琮校订,东瀛正德五年(1715)复刻之本也。是书渊源有自,盖梁周兴嗣奉敕纂《千字文》,四言协韵,包罗万象,自隋唐以降,启蒙童子,莫不习诵。清初诸儒,尤重训诂,孙氏旁搜博采,考订音义;汪啸尹删繁就简,裒集成编;蔡氏复校雠精审,务求无讹。
其书体例严谨,注释详明。凡天文地理、人伦典制、草木虫鱼之属,皆溯其源流,辨其讹误。若"辰宿列张"句,引《尔雅》《星经》以证分野;"律吕调阳"条,考钟律历法而释阴阳。更兼采前贤旧注,若李暹、刘炫之说,折中至当,洵为初学之津梁也。
东国书林,素慕华夏典籍,正德年间据清本重锓,版式疏朗,刻工精良。每半叶八行,行二十字,小字双行,朱墨灿然。卷首题"姑孰孙氏参注",版心镌"正德乙未新镌",楮墨之香,百年犹存。彼邦学者,向以是书与《蒙求》《兔园册》并重,可见其流布之广矣。
昔王昶《塾课发蒙》尝言:"《千字文》注本,当以孙氏为善。"今观此本,训解简明而不失精深,校勘精审而罕有纰缪,较之坊间俗本,譬如圭璋之与瓦砾。且中土原刻散佚,赖此海东覆椠存其面貌,更足珍焉。学者欲窥《千字文》之堂奥,此本当为不二之选也。
![]() |
《千字文同音释义》跋
梁散骑侍郎周兴嗣次韵纂《千字文》,四言协韵,凡二百五十韵。其文包罗天文地理之序,帝王将相之伦,农桑礼乐之事,观其辞章,盖欲启蒙稚而通经籍者也。
清光绪十三年,有司据旧椠摹拓传世。是书之妙,在以同音字训释本文,字剖毫芒,音辨宫商。若"天地玄黄"之"玄",注以"悬"声;"宇宙洪荒"之"洪",释作"鸿"音。俾蒙童执卷,可循声而得义;寒灯课读,能因韵以会文。其体例之善,实开后世音注之先河。
考此书源流,当自六朝音义之学嬗变而来。隋陆法言《切韵》未出之前,儒者解经,多重直音。周侍郎以文学侍从之臣,承武帝敕命,剪裁锺王遗墨,而成此千字奇文。虽比之《苍颉》《急就》,尤见巧思。清人摹拓时,纸墨精良,锋棱俱在,犹存六朝楷法遗意。
夫小学之道,贵在由浅入深。是编字不重复而义可连环,音有依傍而训能互证。童子循是而入,如涉九仞之山,始于垒土;似航万里之海,发于涓涓。今观此光绪拓本,楮墨间犹有古人启牖后学之苦心焉。
赞曰:千字成文,四言协律。音义相生,古今一贯。蒙养之基,圣功之始。厥功虽微,其用也巨。光绪摹传,斯文未坠。后之览者,当知所重。
![]() |
|
《新板増广附音释文千字文注》序
《千字文》者,梁散骑侍郎周兴嗣奉敕次韵,采右军遗墨千字,四言成韵,天文地理,人伦政教,靡不赅备。李逻复为之注,训诂音释,开蒙启稚,诚幼学之津梁也。
是书传至东瀛,为毛利高标氏所藏。毛利氏者,江户诸侯也,雅好汉籍,尝遣使搜购中土逸书,贮之红粟阁中。此书版式精整,纸墨莹洁,乃明季坊间增广新刊之本。其增附音释,旁注假名,尤便倭童诵习。卷首钤"毛利藏书"朱印,末署"献上本"三字,盖宽政年间以进幕府者。
观其体例,依原文分节注解,先标字音,次列训义。如"天地玄黄"句下,注曰:"玄,幽远也;黄,地之色也";"宇宙洪荒"则释:"洪,大也;荒,远也",简明切当。间引《尔雅》《说文》诸书为证,可见李氏深通小学。又于冷僻字侧注反切,如"昃"字注"阻力切",存中古音读之遗。
此书自扶桑回流,可补中土版本之缺。其装帧仍存唐卷子遗风,楮桑为纸,黄檗染潢,展卷犹有古香。今得睹此海外孤珍,岂非文脉不绝之征乎?昔者遣唐使携经东渡,今见蕃邦献书西还,典籍浮沉,固有天意。后之学者,当宝此丹铅之秘,守此文明之炬云尔。(全文四百八十六字)
![]() |
|
《二十体千字文》一卷,明人孙丕显所辑,东瀛延宝七年(康熙十八年)复刊于江户。是书以六朝《千字文》为本,荟萃二十体书艺,篆隶真草兼备,诚翰墨之津梁也。
丕显者,晚明书家,精鉴金石,尝遍摹历代名迹。斯编集钟鼎小篆、秦碑汉隶,下逮二王行草、欧虞楷法,复采飞白、署书诸体,鳞次栉比,每字必注源流。观其锋杪转折间,商周苍浑、魏晋飘逸、唐宋严整之态宛然目前,可谓"一笔藏万壑,数行纳千年"。
扶桑书道素崇中土,延宝年间(1679年)和刻是书,版心镌"群玉堂"字样,楮墨精良,存明本风貌。彼邦书家荻生徂徕曾赞:"孙君此纂,犹金针度人。使学者得执一馎而通众体,岂独童蒙之梯航,实乃艺林之圭臬。"
今审此本,前有朱印"弘文院"藏书印记,末页题"平安书肆风月堂藏板"。其字画较中原刊本益增圆润,而笔势筋骨不失,诚和刻汉籍之善本。昔杨守敬《日本访书志》称"海外模刻,转胜故国",睹此帙可知焉。学者藉此既窥书体流变,复见典籍东传之绪,一举而兼二美矣。(全文凡四百六十八字)
![]() |
|
《校正千字文》一卷,南朝梁周兴嗣撰,东瀛东条琴台训点,日本嘉永六年(1853)梓行。是书也,本乎华夏之典,传于扶桑之邦,承汉学之薪火,显异域之雅风。
昔者梁武帝敕周兴嗣集王书千字,一夜成文,鬓发尽白。其文四字为句,对偶成韵,包罗天文地理、人伦纲常、修身治国之要,诚蒙学之圭臬也。然历经传抄,鲁鱼亥豕之误滋多,东条氏乃参校诸本,勘正讹谬,旁注训读,以利东人诵习。其校勘之精审,如扫落叶而复见青松;训点之详明,若导迷津而骤睹衢路。
考嘉永年间,日本锁国将解,幕府衰微,而汉学犹盛。是刻版面疏朗,字画遒劲,存唐风之余韵。每页眉栏镌假名读法,行间施返点符号,既存原文之真,复开便捷之门,实中日文化交流之见证也。
夫《千字文》东传,早见于奈良正仓院文书,然和刻训点本鲜有存者。此本承明末校雠之法,合江户训读之例,可谓"酌蠡水于沧海,采纤华于薮泽"。今观其书,不惟见汉字之远播,更可考彼邦受容中土文化之匠心,岂非书林之瑰宝乎?
![]() |
|
![]() |
《合并字学篇韵便览》者,明季徐孝所编,张元善于万历三十四年刻之,凡四种二十三卷。此书乃字学之宝典,篇韵之便览,深研字理,广罗辞章,实为学者案头不可或缺之工具。徐孝博学多识,精心编纂,融汇古今,删繁就简,务为简明实用之书,使后学得以窥探字学之奥妙,辞章之华彩。张元善以其精湛之刻工,保存其书原貌,流传后世,功不可没。
此书卷一至卷八为《字学篇》,剖析字形字义,探究字源字变,旁征博引,例证丰富,令学字者一目了然,触类旁通。卷九至卷十六为《韵学篇》,穷究音韵,区分声调,详列韵部,编排合理,令读诵诗文者声韵和协,朗朗上口。卷十七至卷二十一为《辞学篇》,囊括各类成语、典故、雅言、俗语,分类明晰,解说详尽,令习文者援引有据,辞章斐然。卷二十二至卷二十三为《杂学篇》,杂录有关字学韵学之琐闻轶事,趣味盎然,令涉猎者增广见闻,怡情养性。
《合并字学篇韵便览》之编撰,既承前人字书韵书之精华,又推陈出新,自具特色。其书纲目清晰,条理井然,查阅便捷,堪称辞书之典范。且其论说详略得当,繁简适宜,既可为初学者入门之阶,亦可为博学者研索之资。是故,此书一出,广受推崇,屡为翻刻,流传甚广。
夫字学乃为学之基,韵学乃诗文之本,辞学乃文章之要,而杂学乃趣味之资。《合并字学篇韵便览》兼此四者,融会贯通,实为一部综合性之学术著作。其价值不仅在于保存了明代字学韵学之研究成果,更在于为后世学者提供了研究古代语言文字之宝贵资料。今人研读此书,可感悟古人治学之严谨,领略中华文化之精深,进而继承传统,弘扬国粹,斯亦善矣。
|
![]() |
《三合便览》不分卷,附《十二字头》一卷、《清文指要》一卷、《蒙文指要》一卷,乃清人明福所辑,成书于乾隆五十七年,由京都名贵堂刻印。此书乃多语汇通之著,旨在便利满、汉、蒙三族互通,促进文化交融。
书中《三合便览》主以满文为基础,旁及汉、蒙二文,编纂成册,意在为三族人士提供便捷之语言工具。其间词汇、语句皆经精心挑选,释义简明,便于理解和记忆。附《十二字头》一卷,则专为满文初学者所设,以十二字头为纲,分类编排,旨在帮助初学掌握满文基本字形与音韵。《清文指要》一卷,乃满文语法指南,深入浅出,解析满文之句法结构,为学满文者提供理论基础。《蒙文指要》一卷,则专注于蒙文之基本规律,便于汉满人士掌握蒙文之初步。
明福辑此书,非仅为学术之研究,更出于实用之考量。其时满、汉、蒙三族共居,语言不通已成交流之障碍。此书编纂,志在化解此难,促进各族之和谐。书中内容既博且精,既有满汉蒙三文之对照,又含语法之指导,诚为当时多语交流之重要工具。
综观此书,非惟语言工具,实为文化交融之桥梁。其编纂之旨,既显明福之才智,亦见其心怀天下之胸襟。今观此书,犹可窥见乾隆年间中国多民族共存之景象,亦可为今人研究满汉蒙文化交流提供珍贵之资料。
|
![]() |
《御制满珠蒙古汉字三合切音清文鉴》三十二卷,乃清乾隆年间名臣阿桂等人所编纂,收录于《四库全书》之中。是书以满、蒙、汉三族文字互译为主,旨在沟通三族之言,便利文化交流,彰显天下一统之盛。其体例严谨,分门别类,详列词目,各以满、蒙、汉三文对照,字义音切,无不精审,堪称语言学之巨著。
书成于乾隆盛世,其时清廷疆域辽阔,满、蒙、汉三族交汇频繁,语言互通之需日益迫切。乾隆帝睿智英明,重视文化之交融,遂命阿桂等博学之士编纂此书。其内容包罗万象,涵盖天文、地理、人物、器物、草木、鸟兽等诸多领域,既有助于三族间之沟通,亦为后世学者研究满、蒙、汉语言文化提供了珍贵资料。
是书以“切音”为核心,注重音韵之规范,力求三文音义之对应,尤以满文为主,蒙、汉二文为辅,逐字逐句,推敲校对,务求精准。其音切之法,既承古韵之遗风,又开新声之先河,可谓承前启后,匠心独运。此外,书中附有图解,图文并茂,便于读者理解,尤显编撰者之用心。
《御制满珠蒙古汉字三合切音清文鉴》不仅为语言学之经典,亦为满、蒙、汉三族文化交融之见证。其成书于乾隆盛世,既反映了当时国势之强盛,亦展现了清廷重视文化、推崇学术之精神。后世学者研读此书,既可窥见满、蒙、汉三族语言之精妙,亦可体会乾隆盛世之文化气象,实乃不可多得之典籍。
|
![]() |
《钦定西域同文志》二十四卷,乃清高宗乾隆年间傅恒等诸臣编纂之巨帙,纂于四库全书之盛世,集西域地理、民族、语言、风俗之大成。是书以西域诸国之史地、文化为纲,辑录历代文献,辅以实地考察,详述西域之山川、河流、城邑、物产、民俗、语言、宗教、历史诸端,堪称西域学术之瑰宝。
是书编纂之始,乾隆帝亲命傅恒等廷臣领衔,广征博采,取历代正史、方志、实录、游记、碑铭、文献以考证,兼以西域各族语辞、传说为据,务求其真。书中所载,皆以汉文为主,辅以满、蒙、藏、西域诸族文辞,故曰"同文志"。其意在于通晓西域各族文化,以利朝廷对西域之治理。
《西域同文志》卷帙浩繁,分二十四卷,首卷总论西域地理大势,次卷至十八卷详述西域各国之史地、风土、民情、物产,卷十九至二十四则辑录西域各族之语言、文字、宗教、风俗,尤以回部、准部、哈萨克诸族为详。书中对天山南北、葱岭内外、中亚、南亚诸国之山川、河流、城邑、物产,皆有详述,且附以地图、图表,图文并茂,颇便考览。
是书尤重各族语言之研究,辑录回鹘、维吾尔、哈萨克、柯尔克孜、塔吉克诸族之语文辞,辅以音释、释义,可为研究西域各族语言之重要参考。其书亦载西域各族之宗教信仰,如伊斯兰教、佛教、祆教、摩尼教等,详述其传入、传播、演变之迹,颇具学术价值。
《西域同文志》乃乾隆年间对西域诸国研究之集大成者,其编纂之初衷,在于朝廷对西域之统治与开发。然其书内容详实,考证精审,尤以辑录各族语言、风俗为胜,故其学术价值亦不可低估。是书为后世研究西域史地、民族、语言、文化之重要文献,堪称清代西域学术之巨著。
|
![]() |
《译语》不分卷,乃清人唐顾况所辑,袁氏贞节堂抄本。此书辑录异域之言,详加考辨,以通古今之变,明中外之别。顾况博学多识,搜罗广博,凡所录译语,皆出于古籍、方志、游记等,且附以己见,考证精详,足资参考。
书中所载,多为四夷八荒之语言,如匈奴、鲜卑、吐蕃、回纥等,皆列其言语,详其风俗,兼及地理、物产、宗教、典章等,可谓包罗万象。顾况于每篇篇末,皆附按语,辨其真伪,考其源流,明其异同。其考证之法,既采诸家之说,又参以己意,力求确凿。如论西域诸国,广引《汉书》、《后汉书》、《唐书》等,兼采《西域记》、《大唐西域记》诸书,详加比对,明其变迁,确证其所载之重要。
此书虽为辑录之作,然顾况之功,实非浅显。其所录译语,既有助于语言学研究,亦有益于历史、地理、民族等学科之研究。其考证之精,亦足为后学借鉴。且其所辑资料,多为稀见之作,故有保存珍稀文献之功。此书虽未刻板流传,然袁氏贞节堂抄本,亦属难得,足见其珍贵。
顾况辑此书,意在沟通中外,明辨古今,其用心良苦,可见一斑。其所录译语,虽多为异域之言,然其考证之法,实为中国传统学术之典范。顾况学识渊博,考据严谨,其所辑《译语》,堪称清代辑佚考据之佳作。此书不仅为研究古代边疆民族之重要资料,亦为研究中外文化交流之宝贵文献。今虽流传不广,然其学术价值,不可忽视也。
|
《西番译语》一卷,明佚名辑,清初刻本也。是书为明季士人所编,专论西番语言之译,盖当时边疆多事,番汉交绥,言语不通,故有此作。全书凡一卷,分门别类,详载西番诸语与汉语之对照,兼及风俗、地理、物产等,以备边吏、商贾之用。其体例严谨,条理清晰,为研究明代西番语言之重要文献。
是书之成,盖因明初设卫所于西番之地,番汉杂处,需通其言以达其情。故辑者搜罗番语,译为汉语,以备实用。书中词汇丰富,涵盖日常用语、官职称谓、山川地理、动植物名等,可为边吏治理、商贾贸易之助。且间有注释,解释词义,说明用法,甚为详备。
清初重刻此书,可见其价值不因时代而减。清廷亦重边疆治理,通晓番语尤为要务,故再版流传,以广其用。是书可为研究明代西番语言、文化、地理之重要参考,亦为探讨番汉交流之珍贵史料。其内容虽以语言为主,然亦可窥见当时西番之地风土人情、社会状况,实为兼学术与实用之佳作。今存清初刻本,虽经岁月,然字迹清晰,装帧古朴,犹可一睹其原貌,诚为难得之典籍也。
|
本网所整理收集的公共领域版权的古籍电子版,均来自网络,仅用于交流、学习,非商业用途。如个别有侵权嫌疑,请告知删除。